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贻毗陵正勤禅院奉长老

标题包含
贻毗陵正勤禅院奉长老
随缘驻瓶锡,心已悟无生。默坐烟霞散,闲观水月明。 竹深风倍冷,堂迥磬偏清。愿作传灯者,忘言学净名。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李中(生卒年不详),字有中,号石湖居士,唐朝时期江南地区的一位文人。他的生平事迹主要见于《全唐诗》等文献资料。 李中出生于书香门第,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他才华横溢,擅长诗词歌赋,尤以诗名最为显著。在...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随意居住在寺庙之中,心灵已经领悟到了生死的奥秘。静静地坐在那里,让烟霞散去,悠闲地欣赏水中的月亮。竹林深处风声更显寒冷,空旷的大殿里磬声分外清晰。愿意成为传播智慧的人,默默地学习着清净的生活。
去完善
释义
1. 贻:赠予;送给。 2. 毗陵:古代地名,位于今天的江苏省常州市一带。 3. 正勤禅院:位于毗陵的一座寺庙。 4. 奉:敬称,对长老的尊称。 5. 生:佛教用语,指生命、生死轮回。 6. 烟霞:烟雾和彩霞,此处形容环境宁静优美。 7. 水月:倒映在水中的月亮,寓意心境平静。 8. 倍:更加。 9. 迥:遥远。 10. 磬:古乐器名,一种敲击用的石质或金属器皿。 11. 清:清晰,形容声音清澈悠扬。 12. 传灯:佛教用语,传承佛法之意。 13. 净名:佛家常用词汇,指去除一切烦恼和忧虑的境地。
去完善
赏析
在这首《贻毗陵正勤禅院奉长老》中,李中以禅院的宁静生活为背景,描述了在佛门净地的内心体验。诗中的“瓶锡”是佛教中高僧云游的用具,代表着修行者的漂泊不定,而“悟无生”则是对佛教生死观的理解和领悟。诗人通过描绘禅院的自然景致、环境的幽静以及自己的心境变化,表达了对于佛学真谛的体悟和对平静生活的向往。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是一首五言诗《贻毗陵正勤禅院奉长老》,出自唐代诗人李中之手。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唐朝中期,大约公元850年左右。在这个时期,唐朝的繁荣逐渐走向衰落,社会矛盾和民族矛盾日益尖锐。 在这个时期,李中作为一位文人,他的人生经历了不少曲折。他曾一度担任地方官吏,但由于时局动荡,他的仕途并不顺利。在这样的背景下,李中选择远离世俗纷扰,潜心研究佛学,并与禅宗结缘。在研读佛经的过程中,他感悟到了禅学的智慧,这也为他后来的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灵感。 在这个时代,佛教在中国已经相当普及,尤其是在文人墨客之间。禅宗作为佛教的一个支派,强调内心的修养和自我解脱,这与文人士大夫追求的超脱精神相吻合。因此,许多文人都纷纷投身于禅宗的研究,并将自己的领悟融入到诗歌创作中。 总之,《贻毗陵正勤禅院奉长老》这首诗是李中在唐朝中期创作的,此时他的人生际遇充满了波折,但他仍能保持一颗淡泊明志的心。这首诗充分展示了他在禅宗思想熏陶下的智慧和才情,同时也反映了他对当时社会现象的关注和思考。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