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陈群何作吉西征
非时何事欲西征,为有悲风动紫荆。
斜断怜鸿雁惊影,急难方见鹡鴒情。
北方寒地多冰雪,南国饥甿弄甲兵。
扶旐东归良不易。护持孝友有神明。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现代白话文:在错误的时间发生了什么事导致我们要向西行?那只因悲伤的风吹动着紫荆花。然而,我们仍需关心那些因为困境而分离的家人和朋友。在寒冷的北方地区,冰雪漫天;而在南方,饥饿的人民也不得不拿起武器来抗争。要回到东方并不简单,但还好有神明的庇佑来支持我们的孝道和友爱。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非时:指战争发生时并非和平时期。
2. 何事:为什么。
3. 西征:指战争发生的地方在诗人的西边。
4. 悲风:悲伤的风,这里指战争带来的哀伤氛围。
5. 紫荆:一种树名,这里代指诗人所在的南方地区。
6. 斜断:形容雁群被斜风打断的飞行状态。
7. 怜:同情。
8. 鸿雁:大雁,比喻出征士兵。
9. 惊影:因害怕而分开的影子,比喻士兵四散逃离战场。
10. 急难:紧急危难的情况。
11. 鹡鴒:一种鸟名,象征兄弟情谊。
12. 北方寒地:指战争发生地的北方地区。
13. 多冰雪:形容天气寒冷,冰雪覆盖。
14. 南国:指诗人所在的南方地区。
15. 饥甿:饥民,形容战争中百姓生活困苦。
16. 弄甲兵:拿起武器准备战斗。
17. 扶旐:表示回家扫墓,“旐”指墓地上的旗子。
18. 护持:保护支持。
19. 孝友:孝顺父母、友爱兄弟之意。
20. 有神明:指受到神明的庇佑。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表达了诗人王迈对于朋友陈群何作吉西征的担忧与期望。首联以“悲风”象征战争的残酷和无情,而“紫荆”则暗示了国家的破碎。颔联通过“斜断怜鸿雁惊影”和“急难方见鹡鸰情”两句表达了对战争导致家庭分离的哀伤和对朋友忠诚支持的赞美。颈联描绘了北方寒冷的战场环境以及南方人民被迫拿起武器抵抗外侮的情景。尾联则表达对朋友安全回归的期盼以及坚信神灵会保佑他们的信念。整首诗寓情于景,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传达出作者对战争的忧虑和对朋友的真挚情感。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送陈群何作吉西征》是宋代诗人王迈的作品,创作于南宋中期。
在南宋时期,蒙古帝国崛起并迅速扩张,对南宋形成了巨大的外部压力。在这段时间里,南宋朝廷内部政治斗争激烈,主战派和主和派之间的分歧愈发严重。王迈作为一位爱国诗人,他在诗中表达了对国家前途命运的忧虑以及对英勇抗击外敌的将士们的敬佩之情。
与此同时,诗中的两位主人公陈群何作吉在西征中表现出英勇顽强的品质,激发了诗人创作的热情。诗人以高昂的激情,赞颂了他们的勇敢精神和家国情怀,同时也暗示了对朝廷内部纷争的不满和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总的来说,这首诗《送陈群何作吉西征》诞生于一个充满战乱、政治斗争和社会动荡的历史时期。在这个特殊背景下,诗人通过赞美英勇抗敌的将士,表达了强烈的爱国情怀和对和平生活的渴望。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