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陶仙观林公辨诗 其二
木落风高八月天,山荒屋老意萧然。
道人香火但灰冷,何处如今更有仙。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八月这个落叶纷飞、风高气爽的季节里,山中的房屋显得破败不堪,显得荒凉且萧瑟。曾经为道士们点燃的香火如今已经变得冰冷,曾经的神仙之地如今又在哪里呢?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陶仙观:即陶隐居,指陶渊明,这里可能指的是陶渊明的诗作或故居。
2. 林公:可能是指晋代的诗人陆机。
3. 任希夷:作者的名字。
4. 木落:树木落叶。
5. 风高:风大。
6. 八月天:这里的"八月"指的是农历的八月。
7. 山荒屋老:形容山中荒废的房子。
8. 意萧然:心情凄凉的样子。
9. 道人:对道士的尊称。
10. 但灰冷:只有灰尘和冷清。
11. 何处:哪里。
12. 更有仙:还有仙人存在的地方。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游历陶仙观林的所见所感。首句“木落风高八月天”通过秋天的景象展现出一种孤独、荒凉的氛围,仿佛在诉说着世事的沧桑。接下来的两句“山荒屋老意萧然,道人香火但灰冷”进一步强调了这个主题,描述了山中破败的房屋和冷清的香火,给人一种深深的落寞之感。最后一句“何处如今更有仙”则是对这种情景的追问,透露出作者对神仙世界的向往和对现实的不满。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世事无常、人生短暂的感慨以及对美好仙境的向往。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该诗名为《游陶仙观林公辨诗 其二》,是宋代诗人任希夷的作品。创作时间为公元10世纪至11世纪之间,处于宋朝初期,距离唐朝灭亡不久。
在这个时期,任希夷正处在一个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都发生剧变的阶段。尽管宋朝吸取了晚唐和五代十国时期的教训,进行了一系列的政治改革和经济整顿,但北方边疆仍有辽金等少数民族政权威胁。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文人墨客对于个人命运的感慨和对国家民族的忧虑普遍存在。
任希夷在此时可能已经经历了科举失利、官场沉浮等一系列人生际遇,因此对诗歌中隐逸之志和林泉之趣产生了共鸣。他以自身的人生阅历来抒发情思,并借用林公辨诗的故事表达了知音难觅的感慨。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