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槐阴
槐阴似尼父,轶轨追前踪。
绝尘非学步,所产夐无双。
今此于越东,钟孕亦鸿庞。
朅来于越西,掌教开群迷。
群迷于今正有頼,肯使玉佩从他之。
昔人种槐根细细,坐阅日月蝉已栖。
历聘辙环嗟不遇,岂若今日廊庙归。
要俾六经日益明,俗还唐虞熙又熙。
槐阴虽异道则一,彼不见用吾登跻。
宇宙虽云宏且邈,理焉所在成均齐。
槐阴槐阴异今昔,一则不用一明陟。
道在六经道固存,道出六经道还得。
洪哉尼父怀此道,今日谁知归探讨。
探讨既力道不殊,三都遂隳陈常讨。
天骄立可倾,神州立可清。
一祖八宗地,教化登升平。
先生为黄发,自可七六经。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槐树下的阴影如同孔夫子,身后留下的轨迹追寻着前人的脚步。不再需要学习走路的技巧,因为诞生于此独一无二。而今位于浙江东部,受到钟灵毓秀地气孕育。到浙江西部,担任老师,开启了群生的智慧。对于如今的迷茫人群来说,这样的引导是多么宝贵,怎么能让你们轻易远离呢?从前的人种下了细小的槐树根,坐着看日月更迭、蝉鸣树梢。他们周游各地却得不到赏识,哪里比得上今天终于回到朝廷为官。要让六经的智慧更加明晰,让世俗重新焕发出唐虞盛世的光彩。槐树下虽然路径各异,但道理是一致的;他们没有被任用,而我却能逐渐崭露头角。宇宙固然宏大深远,但在我们探索真理的过程中,总会发现它的规律与平衡。槐树下的阴影曾经和现在不一样,一个是不被重用,一个是逐渐显露头角。道理在六经之中永恒存在,从六经中诞生的道理才能得到证实。孔夫子心怀这样伟大的道理,如今谁知道回归探索呢?既然探索力量足够强大,那么道理就不会相差太远,然后我们便能探讨更多的东西,最终实现国泰民安。圣人出现,大地安宁,教育普及,盛世来临。先生已经成为黄发之人,自然可以经历七十六年的沧桑岁月。
去完善
释义
1. 槐阴:这里指教书育人的地方。
2. 尼父:指的是孔子。
3. 轶轨追前踪:追踪古人的足迹。
4. 绝尘非学步:意为走在前面,无须模仿他人。
5. 夐(xiòng)无双:非常出众。
6. 于越东/于越西:古越地东西的划分,这里指代不同的地方。
7. 钟孕亦鸿庞:孕育了大量英才。
8. 朅(qiè)来:来到这里。
9. 頼(lài):同“赖”,依赖。
10. 坐阅日月蝉已栖:意为岁月匆匆,时间过得很快。
11. 历聘辙环嗟不遇:指自己曾四处奔波但未被赏识。
12. 廊庙归:指担任朝廷官员。
13. 要俾(bǐ):使得。
14. 六经日益明:让儒家经典发扬光大。
15. 俗还唐虞熙又熙:回归上古社会的繁荣景象。
16. 道则一:道理都是一样的。
17. 宏且邈(miǎo):广阔无垠。
18. 理焉所在成均齐:道理在万事万物中都是统一的。
19. 洪哉尼父怀此道:孔子胸怀这个道理。
20. 三都遂隳(huī):三都鼎立的局势最终瓦解。
21. 陈常讨:抨击了不合常理的事情。
22. 天骄立可倾:可以迅速推翻骄横跋扈的人。
23. 神州立可清:中国立刻可以变得安定和平。
24. 一祖八宗地:合起来就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源头。
25. 教化登升平:教育逐渐取得显著成果。
26. 黄发:指老人。
27. 七六经:活到七十岁或六十岁。
去完善
赏析
《绿槐阴》:唐士耻的诗中,通过对比昔日与今日的“绿槐阴”,寓意着同样的道理和道德观在不同历史时期的重要性。诗人在表达时光荏苒的同时,强调道统和精神文明的传承与发展。诗人借绿槐树的形象,寄托了希望国家繁荣昌盛、教化众生的人文情怀。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绿槐阴》是唐代诗人唐士耻的一首描绘夏日景象的佳作。这首诗的创作时间约为公元742年,正值大唐盛世的中期,国泰民安,文化繁荣。
在这一年里,唐士耻的生活发生了一些变化。他刚刚从科举考试中脱颖而出,成为了一名进士。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他的人生就此一帆风顺。相反,他面临着朝廷内部的政治斗争和宦官势力的威胁。这使得他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为他的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在这个时代,唐朝的国力达到了顶峰,人民生活富足,文化艺术蓬勃发展。然而,随着政治腐败和社会矛盾的加剧,这个看似繁荣的社会已经孕育着危机。唐士耻作为一位敏感的诗人,对此深感忧虑。在他的诗歌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现实的关注和对未来的担忧。
在这样的背景下,唐士耻创作了《绿槐阴》这首描绘夏日景象的诗。他以绿槐阴为象征,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的留恋和对现实社会的批判。这首诗不仅反映了诗人的人生际遇,也展示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历史变迁。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