涪州北岩
晴著春江镜样光,扁舟来炷佛前香。
山从幽处亭亭绿,日倚闲边故故长。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晴朗的日子,江面波光粼粼,犹如一面镜子;小船上有人点燃了佛前的香。群山绿意盎然,静静地立在那里;太阳懒洋洋地挂在天空,显得格外漫长。
去完善
释义
涪州:位于今天的重庆境内;
北岩:可能是指涪州境内的某座山岩;
晴著春江镜样光:阳光照在江面上,如镜子般反射出光芒;
扁舟:小型的船;
炷佛前香:点燃佛像前的香火;
山从幽处:幽静的山林;
亭亭绿:形容树木郁郁葱葱的样子;
日倚闲边:太阳斜照在江边;
故故长:长时间的阳光照射。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描绘了涪州北岩的美丽景色,诗人通过细腻的观察和生动的描绘,展现了自然与人文和谐共生的美好画面。首句“晴著春江镜样光”以明亮的阳光照射江水为背景,突出了江河如镜的景致;次句“扁舟来炷佛前香”则描述了人们在江畔划船,虔诚地祭拜佛像的场景。接下来两句“山从幽处亭亭绿,日倚闲边故故长”进一步描绘了山水相依、岁月静好的意境。整体来看,这首诗歌通过对涪州北岩的细腻描绘,展现了一幅宁静、祥和的自然与人文共存的美好画卷,让人感受到生活中的温馨与美好。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涪州北岩》这首诗诞生于公元1175年左右,即南宋时期。此时正值宋金战争频发之际,中原地区战事不断,百姓生活困苦。冯时行,这位出生于湖南永州的书生,因才学出众而受到皇帝的赏识,任命为尚书省左司郎中。然而,他并不满于现状,时常感叹国家积贫积弱、民生多艰。这一时期的他忧国忧民,为国家的命运和人民的幸福而感到忧虑。在这种背景下,冯时行写下了《涪州北岩》这首抒发自己壮志未酬的诗篇。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