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山光明庵
身是光明幢,语是光明经。
光明聚不散,妙有成真形。
示现三界前,何劳问丹青。
坐断龙鬬山,宝月孤亭亭。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身体化为明亮的宝塔,言语就是光明的佛经。
这明亮的光团永不消散,奇妙地形成了真实的形状。
在这三界的面前展示着,哪里还需要依赖画图和色彩呢?
在斗龙山巅端坐,犹如孤寂的明月高高悬起。
去完善
释义
1. 光明幢:佛教术语,指佛寺中供奉佛像的庄严宝盖。此处作者以光明幢比喻自身。
2. 光明经:指佛经《无量寿经》,该经中有“无量光明”之语,故称。此处作者以光明经比喻自己的言语。
3. 三界:佛教术语,指众生所居之欲界、色界、无色界。
4. 龙斗山:山脉名,位于四川省南部,传说有二龙在此争斗,故名。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以其雄浑的意象、哲理的思辨和深远的意境,生动地描绘了禅宗修炼的精髓和境界。诗人以“光明幢”和“光明经”比喻自身与言语,展现了心灵的光明无碍,智慧充盈。他借“光明聚不散,妙有成真形”进一步传达出修禅者摒除杂念,体悟大道的过程。紧接着,作者以“示现三界前,何劳问丹青”表达了佛性的普照,超越世俗尘世的境界。最后,他以“坐断龙鬬山,宝月孤亭亭”收尾,构成了一幅静谧的画面,形象地展示出禅宗追求的静谧与解脱之境。全诗充满了禅宗的精神和哲学思考,堪称一首独具特色的禅宗诗篇。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破山光明庵》是宋代诗人释仲殊创作的一首描写禅寺景色的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在北宋时期,也就是公元10世纪末至11世纪初。这个时期的文学和艺术呈现出繁荣的景象,诗歌、散文、绘画等都有很高的成就。
在释仲殊创作这首诗时,他本人正身处禅林,过着僧人生活。他曾游历各地,接触了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这为他的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他在游览破山光明庵时,被这里的景色所吸引,遂写下了这首描绘庵堂景象的诗篇。
与此同时,这个时代正处于社会变革之际。北宋时期,科举制度逐渐完善,士人阶层逐渐崛起,文化氛围日益浓厚。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释仲殊作为一名出家人,也受到了这种文化氛围的影响,将个人情感寄托于山水之间,表达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向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