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湖亭
凝华浮藻五云间,下压凌虚万象闲。
湖水际天天欲尽,落霞照出洞庭山。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这句诗的意思是:“在云雾弥漫的五洲之间凝结着浮动的藻类,它们在广阔的天空中漂浮游动,仿佛有着镇压万物的力量。湖水与天空相接的地方,仿佛是天地的尽头,而落下的晚霞则映照出了远方的洞庭山。”
去完善
释义
1. 凝华:聚集,凝聚。此指云雾聚集。
2. 浮藻:飘荡在水面的水草。这里指漂浮的云彩。
3. 五云:五色瑞云。这里泛指彩云。
4. 下压:向下延伸。
5. 凌虚:高入虚空之处。形容地势高峻。
6. 万象:宇宙内外的一切事物或现象。
7. 际天:接天。
8. 洞庭山:位于苏州市西南部,横卧于太湖和西湖之间,是浙江省湖州市的一个山峰,因春秋时期吴越战争中的吴国国王夫差葬于此地而闻名。
去完善
赏析
《望湖亭》是宋代诗人释仲殊的一首描绘湖光山色美景的诗作。诗中,作者以五云、凌虚万象等意象勾勒出一幅壮美的山水画卷。“凝华浮藻五云间”一句描述了亭子犹如漂浮在五彩祥云中的景象,赋予望湖亭神秘而崇高的地位。接着的“下压凌虚万象闲”则强调亭子似乎将天地间的各种事物都囊括于其下方,使周围的环境显得格外宁静和谐。
接下来的两句,“湖水际天天欲尽,落霞照出洞庭山”,诗人运用落日余晖和湖水天际的映衬,表现出游人对大自然壮丽景色的赞美与感慨。其中,“湖水际天天欲尽”暗含了诗人对时间与空间的思考,传达了诗人内心的无奈和哀愁。而“落霞照出洞庭山”则是通过夕阳余晖映照下的洞庭山形象地表现出大自然的壮观之美。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望湖亭》是宋代诗人释仲殊的一首描绘自然景色的诗歌。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公元1084年前后,即北宋时期。在这段时间里,释仲殊主要活动在江浙一带,他是一位僧人,擅长以山水田园为主题进行诗歌创作。
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北宋社会相对稳定,经济文化繁荣。江南地区作为鱼米之乡,山水秀美,吸引了众多文人墨客前来游历、创作。释仲殊身处其中,深受影响,写下了许多描绘江南风光的诗篇。
《望湖亭》便是其中之一。诗人在游览望湖亭时,看到湖边的美景,心生感慨,于是挥毫泼墨,将所见所感融入到诗篇中。通过描写湖光山色,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的热爱和向往,同时也反映了当时文人墨客对生活的态度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