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待月
转缺霜轮上转迟,好风偏似送佳期。
帘斜树隔情无限,烛暗香残坐不辞。
最爱笙调闻北里,渐看星澹失南箕。
何人为校清凉力,未似初圆欲午时。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旋转中的月亮逐渐亏损,轻盈的风儿仿佛是来帮助度过美好的时光。
透过帘子看到斜斜的树木,感觉情意无穷无尽;点着昏暗的烛火、闻着残留的香气,我愿意一直坐着不动。
我最喜欢听的是从北边传来的悠扬的乐声;看着星星慢慢淡去,南边的天空更加空旷。
有谁帮我比较一下哪种力量更凉爽呢?这月亮还未完全变圆,却已经在中午时分感到酷热。
去完善
释义
1. 转缺霜轮:"霜轮"指月亮,"转缺"意为逐渐圆满。这句表示月亮慢慢变圆。
2. 上转迟:"上转"指向上移动,这里比喻月亮升高的过程。"迟"是缓慢的意思。
3. 帘斜树隔:窗帘倾斜,树木间隔,描绘了欣赏月色的场景。
4. 情无限:表达作者对美好景色的无尽感慨。
5. 烛暗香残:蜡烛即将燃烧殆尽,香气逐渐消散,形象地描绘出时间流逝的景象。
6. 不辞:不推辞,表示愿意承受。这里指坐在月光下,享受美好时光。
7. 最爱笙调闻北里:"北里"泛指都城繁华的街道,这句话描述了喜欢听街头吹奏的乐声。
8. 星澹失南箕:"南箕"即天文书中的"箕宿",是中国古代四象之一,这里代指星星。"星澹失南箕"形容夜空中的星星渐渐暗淡下去。
9. 何人为校清凉力:"校"是比较之意,"清凉力"形容月光带来的凉爽感觉。这句话是在询问谁最能感受到这种凉爽的感觉。
10. 未似初圆欲午时:"未似"是不及的意思,"初圆欲午时"指中秋节期间月亮最圆的时候。这句话意味着这种凉爽之感在月圆之前就已出现。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中秋节赏月的美景和诗人对其热爱之情。首句通过“转缺霜轮上转迟”描绘出中秋赏月的意境,以及月亮由亏到满的过程,表现诗人的观察入微和对自然的敬畏之心。第二句“好风偏似送佳期”则体现出作者对良辰美景的期待与向往。接下来的“帘斜树隔情无限”、“烛暗香残坐不辞”是诗人陶醉在佳节氛围中的体现,通过对室内环境和气氛的描述,表达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友情的珍视。第五、六句“最爱笙调闻北里,渐看星澹失南箕”,更深入地表达了作者对音乐、天文的热爱,以及对生活中的点滴美好的珍视。最后两句“何人为校清凉力,未似初圆欲午时”则是诗人对于中秋赏月的心情抒发,用“清凉力”来表达对中秋赏月的深切感受,认为此时的清凉之感无与伦比,无法用言语来形容,使得全诗的情感推向高潮。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中秋待月》是唐代诗人陆龟蒙的一首五言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致在公元9世纪的中秋时节。这个时期正值唐朝晚期,社会动荡不安,政治腐败严重,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陆龟蒙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自幼聪颖好学,长大后成为一位才华横溢的文人墨客。然而,他的仕途并不顺利,多次参加科举考试都未能成功。这使得他对自己的才能产生了怀疑,也对当时的官场产生了不满。因此,他在作品中表达了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社会的向往。
在这个时代背景下,陆龟蒙创作了《中秋待月》这首诗歌。诗中表达了他在中秋佳节等待月亮升起的心情,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他用“团团霜露明”来形容月亮的光辉,用“嫦娥相对泣”来表达自己对理想的追求和对现实的无奈。这首诗反映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期许,同时也表现出他对当时社会现状的不满和忧虑。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