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人吟
君子知人出于知,小人知人出于私。
出于知,则同乎理者谓之是,异乎理者谓之非。
出于私,则同乎己者谓之是,异乎己者谓之非。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暂无最新数据,快去完善吧~
去完善
释义
1. 君子:儒家理想中具有高尚道德品质的人。
2. 小人:道德品行低下的人。
3. 出于知:依据了解或认识。
4. 同乎理:在道理上相同。
5. 异乎理:在道理上相异。
6. 是:正确的,对的。
7. 非:错误的,不对的。
8. 出于私:从个人利益出发。
9. 同乎己:符合自己的意愿。
去完善
赏析
《知人吟》是一首富有哲理的诗歌,作者通过对比“君子知人”和“小人知人”的不同表现,揭示了人性善恶之别。在这里,“知人”是指了解他人、理解他人的能力,而“君子”与“小人”则代表了品德高尚和品质卑劣的人。
对于君子来说,他们了解他人的出发点是基于理性,也就是站在客观的角度去认识和理解他人。在这种前提下,他们会认同符合道理的观点,排斥不符合道理的观点。这种态度使他们能够客观地看待问题,不受个人主观因素的影响。
然而,小人则恰恰相反。他们的“知人”是以自私为基础的,这导致他们在判断事物时倾向于站在自己的立场,寻求与自己观点相同的声音,而排斥那些与自己意见不合的声音。这种态度使他们对事物的看法带有强烈的偏见,往往无法做出公正的判断。
通过对这两者的对比,诗人旨在提醒人们要注重道德品质修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以一颗公正的心去看待世界。同时,这首诗也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警示我们应当警惕自私心理,发扬君子之风,做一个有道德、有修养的人。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知人吟》是北宋时期著名学者、诗人邵雍所作。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公元986年,正值北宋中叶,仁宗赵祯在位时期。
在这一时期,邵雍的生活经历颇为丰富。他早年丧父,家境贫寒,却勤奋好学。成年后,他开始游历四方,接触了各种人物和社会现象,这使得他对人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在游学过程中,邵雍结识了司马光、吕公著等文人名士,与他们共同探讨学术问题,拓宽了视野。
此外,这一时期的北宋社会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教育事业发展迅速。然而,随着科举制度的逐渐僵化,许多知识分子对现实社会的不满情绪也逐渐滋生。在这样的背景下,邵雍通过观察人生百态,领悟到人们的命运往往受到外部环境和个人因素的影响,从而创作出了这首寓意深刻的《知人吟》。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