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友人草堂
空山卜隐初,生计亦无馀。三亩水边竹,一床琴畔书。
深林收晚果,绝顶拾秋蔬。坚话长如此,何年献子虚。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空山卜隐初,生计亦无馀:在幽静的山谷中开始隐逸生活,此时生活中已无多余的需求。
三亩水边竹,一床琴畔书:这三亩土地环绕着流水和竹林,旁边还有一张放置古琴的书桌。
深林收晚果,绝顶拾秋蔬:在树林深处摘下成熟的果实,在山巅采摘秋天的蔬菜。
坚话长如此,何年献子虚:这种坚强而朴实的生活方式持续至今,什么时候才能向您献上这美好的景象呢?

去完善
释义
1. 空山:指寂静的山林。
2. 卜隐:选择隐居的地方。
3. 生计:生活所需的东西。
4. 无馀:没有剩余。
5. 三亩水边竹:指在靠近水源的地方种了三亩竹子。
6. 一床:一张桌子。
7. 琴畔书:弹琴时身边的书籍。
8. 深林:幽深的树林。
9. 晚果:成熟的果实。
10. 绝顶:山峰的最高处。
11. 秋蔬:秋天的蔬菜。
12. 坚话:坚定的话。
13. 长如此:一直这样。
14. 何年:哪一年。
15. 献子虚:献上虚构的贡品,这里指无法实现的事情。

去完善
赏析
《题友人草堂》张乔
本诗描绘了友人在山中隐居的生活,充满了闲适与宁静的氛围。“空山卜隐初,生计亦无馀”表示友人在山林之中开始了隐居生活,虽简朴却十分满足。随后两句“三亩水边竹,一床琴畔书”则生动地描绘了友人的生活场景:三亩水池边的竹林,一张床上放着书和琴。这种自然与人文和谐共处的环境体现了友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内心的平静。
接下来的“深林收晚果,绝顶拾秋蔬”,通过描述友人在树林中采集果实和在山顶上捡拾蔬菜的画面,展现了其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最后两句“坚话长如此,何年献子虚”则暗示出,也许有一天友人会离开这里,但在此刻,他正享受着这份静谧的田园生活。
全诗以简练的文字勾勒出一个远离喧嚣、回归自然的隐士形象,展示了诗人对友人的赞美和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之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题友人草堂》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张乔的作品。根据史书记载,此诗大约创作于唐末,公元874年前后。这个时期,唐王朝逐渐走向衰落,社会矛盾激化,战乱频发,民生疾苦。在这样的背景下,许多文人士大夫选择远离尘嚣,隐居于山林田园。
张乔正是这个时期的文人代表之一。他才华横溢,却仕途不顺,晚年更因战乱而离京漂泊。在这个过程中,他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并一起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这首《题友人草堂》就是他在游览一位友人的草堂时所创作的。
在这首诗中,张乔通过描绘友人草堂的清幽环境和友人的闲适生活,表达了自己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对友人的赞美之情。同时也反映了当时文人阶层对现实的不满和无奈,以及他们渴望摆脱世俗纷扰,过上宁静生活的愿望。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