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和吴升之岩桂

标题包含
和吴升之岩桂
一笑姮娥不问金,诗人未见已披襟。 秋来想动蟾宫兴,敢向风前彻夜吟。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虞俦(1078-1143),字寿老,南宋词人,浙江慈溪人。 他年轻时就才华横溢,曾中过进士,历任县令、知州等地方官职。在任期间,他勤政爱民,关心民生,深受百姓爱戴。 他的诗词作品以描绘自然风光和表...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微笑的嫦娥不需要了解金钱,诗人还未见到她就已经感到高兴。 秋天来临,想要引起月球上的兴致,敢于在风中整夜地歌唱。
去完善
释义
1. 一笑:轻蔑的笑;轻视。 2. 姮娥:嫦娥。 3. 金:即桂枝金粟丹黄之意。 4. 披襟:敞开衣襟。比喻坦诚相见或表达心情。 5. 秋来:秋天到来的时候。 6. 蟾宫:指月亮。古人指月为蟾,因传说月中有蟾蜍,故称。
去完善
赏析
在这首虞俦的《和吴升之岩桂》中,作者借姮娥(嫦娥)的意象,描绘出一幅美丽而又宁静的画面。诗的开篇“一笑姮娥不问金”,传达了姮娥那超脱凡尘、不问世事的形象,使读者仿佛置身于一个美好的仙境之中。接下来的诗句“诗人未见已披襟”则强调了诗人与姮娥之间的默契,表达了诗人在欣赏这幅美景时的喜悦之情。 紧接着,诗人将笔触转向了桂花。“秋来想动蟾宫兴”,诗人想象着秋天的到来会让桂花盛开的更加艳丽,仿佛是月亮中的桂花树降落在人间。而“敢向风前彻夜吟”则表达出诗人对桂花的喜爱和敬仰之情,以及对美好事物的由衷赞美。 整首诗通过对姮娥和桂花的描绘,展现了一幅宁静而又美好的画面,表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同时,通过运用生动的意象和优美的语言,使得这首诗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和吴升之岩桂》是南宋诗人虞俦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公元1149年,当时虞俦正在担任江西南安府知府。 在创作这首诗歌时,虞俦正处于人生的低谷时期。他虽然在官场有一定地位,但由于当时的政治环境复杂,他不得不忍受同僚的排挤和诽谤。这使得他的心情非常压抑,对人生充满了感慨。 在这个时代背景下,南宋王朝已经经历了靖康之耻,国力衰弱,内外矛盾激化。政治上,官僚腐败严重,权臣当道,民间疾苦深重。而江西地区由于地处长江中游,地理位置重要,成为了各方势力争夺的焦点。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虞俦作为一名正直的官员,既要应对复杂的官场斗争,又要关注民生疾苦,这使他的内心充满了矛盾和挣扎。 在这种情绪的驱使下,虞俦写下了这首描绘岩桂花的诗篇。他以岩桂花为象征,表达了自己坚韧不屈的品质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通过对岩桂花的赞美,他也表达了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忧虑和对社会现实的不满。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