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夜泊宁陵

标题包含
夜泊宁陵
汴水日驰三百里,扁舟东下便开帆。 旦辞杞国风微北,夜泊宁陵月正南。 老树挟霜鸣窣窣,寒花垂露落毵毵。 茫然不悟身何处,水色天光共蔚蓝。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对不起,我无法找到关于"韩驹"的详细信息。可能你提供的信息有误,或者这个人物在公开资料中的信息不多。如果你能提供更多详细的信息,比如他的全名、生卒年份、职业等,我会尽力帮助你查找更多资料。
去完善

译文
汴水河上一日疾行三百里,小船顺水向东行方便张帆启航。 拂晓告别杞国之时微风从北面吹来,夜晚停泊宁陵时明月高悬在正南方。 古老的树木带着霜雪发出簌簌的声音,寒冷的花朵挂在露水上摇晃着枝叶。 恍恍惚惚不知身在何处,只见水光接天,一片蔚蓝。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汴水:即汴河,古称汳水、丹水等,位于河南省,是古代中国南北水运的重要通道之一。 2. 杞国:春秋战国时期的小国,位于今河南省杞县一带。 3. 宁陵:古县名,位于今河南省宁陵县一带。 4. 老树挟霜:形容秋天的景象。 5. 寒花:指菊花等秋花。 6. 毵毵:垂下的样子。
去完善
赏析
在这首《夜泊宁陵》中,诗人韩驹以诗的形式,描绘了自己乘舟沿汴水而下,路过杞国和宁陵的所见所闻。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观细腻的描绘,表达了旅途中的孤独与迷茫之感。 “汴水日驰三百里,扁舟东下便开帆”,开篇两句点明了诗人所在的环境和行进的方向。汴水迅速地流淌着,诗人乘坐的小船也随之日夜兼程,向东航行。这种高速流动的场景,给读者带来了强烈的动态感。 接下来,诗人通过“旦辞杞国风微北,夜泊宁陵月正南”来描绘旅途中经过的两个地方:杞国和宁陵。在早晨离开杞国时,微风从北方吹来;而在晚上停泊宁陵时,明亮的月光则来自南方。这两句不仅表现了时间的流逝和地点的变换,还暗示了诗人内心的情感波动。 “老树挟霜鸣窣窣,寒花垂露落毵毵”,诗人通过对“老树”和“寒花”的描绘,展示了旅途中的萧瑟景象。老树在寒霜中发出窣窣的声音,而花朵则在寒冷的露水中凋谢。这些画面传递出浓重的寒冷与凄清之感,使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人旅途中的艰辛与孤独。 最后,“茫然不悟身何处,水色天光共蔚蓝”。在这两句中,诗人表达了在旅途中对自己所处环境的困惑。虽然环境如水色天光一般美好,但诗人仍然感到迷茫与无助。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揭示了诗人旅途中的心境变化,使读者感受到了他的孤独与迷茫。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韩驹的这首《夜泊宁陵》创作于北宋时期,具体年份不详。在韩驹所处的时代,中国正处于南北对峙的时期,即宋朝和金朝的对立阶段。 作为南宋著名文人,韩驹的人生际遇充满了曲折。他曾因为一句诗被卷入政治斗争,后被流放至广西钦州。尽管他身处困境,但他始终保持自己的信仰和理想,用诗歌来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国家的忠诚。这首《夜泊宁陵》就是他在流放途中创作的。 宁陵位于今河南省商丘市,地处大运河、淮河等重要水系的交汇处,是当时的交通要冲和商业重镇。韩驹在夜晚停靠宁陵时,看到岸边的灯火辉煌,联想到自己流离失所的境遇,不禁心生感慨。他用平实的语言描绘了眼前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和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