鹧鸪天
辇路珠帘两行垂。
千枝银烛舞僛僛。
东风历历红楼下,谁识三生杜牧之。
欢正好,夜何其。
明朝春过小桃枝。
鼓声渐远游人散,惆怅归来有月知。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沿着马车走过的道路,珠帘低垂,犹如两条长长的丝带。
千枝银烛闪烁,舞动着翩翩起舞。
春风轻拂,依稀可见红楼之下的人们。谁能理解,这是三生石上的杜牧呢?
欢乐的时光正好,夜晚已经过去了多久?
明天春天将会来到那小桃树上。
鼓声渐渐远去,游人们开始散去,只剩下惆怅的我,只有月亮知道我的心情。

去完善
释义
1. 辇路:指皇帝乘坐的车子走过的道路。
2. 珠帘:指华丽的窗帘。
3. 垂:挂下的意思。
4. 千枝银烛:形容灯火辉煌。
5. 舞蹁跹:跳舞的样子。
6. 三生:指前生、今生、来生。
7. 杜牧之:指唐代诗人杜牧。
8. 欢正好:指欢乐的时刻。
9. 夜何其:指夜晚的时间已经很晚了。
10. 明朝:明天。
11. 小桃枝:指桃花树。
12. 鼓声渐远:指锣鼓声渐渐远去。
13. 游人散:指游客已经离去。
14. 惆怅:悲伤,失望的心情。
15. 月知:月亮知道。

去完善
赏析
《鹧鸪天·辇路珠帘两行垂》是宋代词人姜夔的一首词作。这首词以优美的笔触描绘了春天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时光的感慨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上片主要描绘了春天繁华的景象。“辇路珠帘两行垂”,描绘了春天时街道两旁的珠帘低垂,给人一种繁华热闹的感觉。“千枝银烛舞僛僛”,则通过“千枝银烛”和“舞蹁跹”的形象,展现了春天的灯火辉煌和人们的欢乐氛围。
下片转向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东风历历红楼下,谁识三生杜牧之”,诗人以杜牧为例,表达了对古人时光流逝的感慨。“欢正好,夜何其”,则表达了诗人对当下美好时光的珍惜。最后,“明朝春过小桃枝”,表达了诗人对未来春天的期待,同时也透露出一种时光荏苒、岁月如梭的感慨。
整首词以优美的笔触描绘了春天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时光的感慨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词中的意象和意境也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独特的审美视角。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鹧鸪天》是南宋著名词人姜夔的一首代表作。这首词的创作时间大致在公元1186年左右,正值南宋时期。
在这个时期,姜夔的人生经历颇为丰富。他曾多次参加科举考试,但未能及第,因此一生未仕。然而,他的才华得到了当时许多名人的赏识,如苏轼、辛弃疾等,这使得他在文学界有着较高的声誉。此外,姜夔还是一个音乐爱好者,擅长演奏琵琶,对音律颇有研究。
在姜夔生活的时代,南宋正处于金朝的威胁之下,政治腐败,民生疾苦。然而,文人墨客们却仍然过着优游闲适的生活,这从姜夔的词作中可见一斑。他的作品多描绘自然风光和抒发个人情感,表现出一种超脱世俗纷扰的精神风貌。
综上所述,《鹧鸪天》这首词的创作背景是南宋时期,姜夔在这个时期经历了科举失利、得到名人赏识等人生际遇,同时也见证了时代的动荡与文人的闲适生活。这些因素共同影响了姜夔的创作风格,使得他的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