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州赵公救灾记
熙宁八年夏,吴越大旱。九月,资政殿大学士知越州赵公,前民之未饥,为书问属县灾所被者几乡,民能自食者有几,当廪于官者几人,沟防构筑可僦民使治之者几所,库钱仓粟可发者几何,富人可募出粟者几家,僧道士食之羡粟书于籍者其几具存,使各书以对,而谨其备。
州县史录民之孤老疾弱不能自食者二万一千九百余人以告。故事,岁廪穷人,当给粟三千石而止。公敛富人所输,及僧道士食之羡者,得粟四万八千余石,佐其费。使自十月朔,人受粟日一升,幼小半之。忧其众相蹂也,使受粟者男女异日,而人受二日之食。忧其流亡也,于城市郊野为给粟之所凡五十有七,使各以便受之而告以去其家者勿给。计官为不足用也,取吏之不在职而寓于境者,给其食而任以事。不能自食者,有是具也。能自食者,为之告富人无得闭粜。又为之官粟,得五万二千余石,平其价予民。为粜粟之所凡十有八,使籴者自便如受粟。又僦民完成四千一百丈,为工三万八千,计其佣与钱,又与粟再倍之。民取息钱者,告富人纵予之而待熟,官为责其偿。弃男女者,使人得收养之。
明年春,大疫。为病坊,处疾病之无归者。募僧二人,属以视医药饮食,令无失所恃。凡死者,使在处随收瘗之。
法,廪穷人尽三月当止,是岁尽五月而止。事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熙宁八年夏天,浙江遭受严重旱灾。9月,身为资政殿大学士的赵公,了解百姓尚未挨饿的状况,写信询问下属各县受灾地区、百姓自给情况、需要政府救济的人数、可以雇佣民众整治的水利设施、国库发放的钱粮数量、富裕人家愿意捐献的粮食数量、寺庙道士结余的粮食情况,要求详细汇报。
得知21900名孤寡老弱等无法自给的百姓,按照规定,每年救济贫困人口的粮食不超过3000石。赵公收集了富人和寺庙道士的捐献粮食,共计48000多石,以补贴救济费用。
从10月1日开始,每人每天供应一升米,小孩减半。担心众人聚集可能引发踩踏,他安排男女分开领粮,每人领两天的口粮。担忧民众流离失所,在城市和乡村设立了57个救济点,方便领取并告诫离家人员不予发放。
预计官员不够用,从那些赋闲在家的公务员中抽调,供给食宿让他们承担责任。对于那些不能自给的百姓,设立专门的救助机制。让有能力自给的民众不要囤积粮食。又设置了官方粮仓,收购了52000多石粮食,平价卖给百姓。
第二年春季,疫情大爆发。建立了临时病房,收容无家可归的病人。招聘两名僧人负责照顾病人饮食和药物。对于死亡的百姓,随时收殓掩埋。
法律规定救济期限为三个月,但当年一直持续到了五月。只要是对民众便利的事,赵公都自己承担,不拖累下属。有些政策需要在请示之后实施,尽量简化流程加快执行。在这段时期,赵公不分昼夜地忙碌,每个细节都要亲自过问。为病人提供的药物食物多数出自他的私人财产。在这场旱灾瘟疫中,人民避免了辗转死亡,即使死去也能得到妥善安葬,这都是赵公的功劳。
那时,旱灾瘟疫蔓延整个浙江,人们忍饥挨饿,疫病横行,死亡人数接近一半,灾情前所未有。皇帝向东忧虑,各级官员积极推行皇帝的旨意,每个人都竭尽全力。赵公抚慰人民,民众尤其觉得有了依靠。他在治理安抚方面的努力,既体现在细节上的周到,也体现了他对人民的仁爱,这种方法和原则完全可以流传后世。灾害是无法避免的,重要的是如何预防和应对。只有在人民生病后才去寻找解决办法,与事先预防相比,显然有所欠缺。不经过实践就去行动,与那些经验丰富的人相比,也是有所差距的。因此,我在浙江进行调查研究,了解到赵公实施的各种措施,乐于详细记录他的功绩,这不仅是安慰浙江百姓的思念之情,也希望有关部门在遇到灾难时,能够借鉴推广赵公的成功经验,迅速有效地展开救援工作,这样,赵公的恩泽岂非更加深入人心吗?
赵公在元丰二年因功晋升为大学士兼太子太保退休,居住在衢州。他在朝廷任职期间,刚正无私、谦虚正直的品质,这里就不再赘述。仅将他处理灾情的方法和措施记录下来,命名为《越州赵公救灾记》。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熙宁:北宋年号,公元1068-1077年。
2. 吴越:指今江苏、浙江一带。
3. 资政殿大学士:古代官职名,主要负责协助皇帝处理政务。
4. 越州:宋代州名,位于今浙江省绍兴市。
5. 前民之未饥:在前述事件之前,百姓尚未遭受饥荒。
6. 书问:写信查询。
7. 属县:下属的县份。
8. 灾所被者几乡:受灾的地区有多少乡村。
9. 自食者有几:能够自己养活自己的百姓有多少。
10. 当廪于官者几人:需要由国家供给粮食的百姓有多少人。
11. 沟防构筑可僦民使治之者几所:需要进行水利建设的地方有哪些。
12. 库钱仓粟:库存的钱粮。
13. 富人可募出粟者几家:可以募集到捐粮的富户有多少家。
14. 僧道士食之羡粟书于籍者其几具存:僧道寺庙里的余粮情况如何。
15. 二万一千九百余人:具体的数字。
16. 岁廪穷人:每年国家都会对穷困百姓提供救济。
17. 给粟:发放粮食。
18. 朔:农历每月初一。
19. 日一升:每天发放一升粮食。
20. 幼小半之:年幼和年老的人每天发放半升粮食。
21. 男女异日:男女分开领取粮食。
22. 五十七:具体的数量。
23. 十八:具体的数量。
24. 五万二千余石:具体的数字。
25. 平其价予民:将价格稳定下来,提供给百姓。
26. 九百八十文:古代的货币单位。
27. 四千一百丈:具体的工程数量。
28. 三万八千:具体的工人人数。
29. 佣与钱:工资和工钱。
30. 再倍之:翻倍支付。
31. 取息钱者:收取利息的人。
32. 先事而为计:事先做好应对措施。
33. 不习而有为:没有预先学习就去行动。
34. 素得之者:原本就了解相关知识的人。
35. 法人:善于治理百姓的好官员。
36. 推公之所已试:推广赵公已经尝试并成功的方法。
37. 科条:规章制度。
38. 可待顷而具:短时间内就可以准备好。
39. 公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
40. 大学士:古代官职名,主要负责协助皇帝处理政务。
41. 加太子保:古代官职晋升的称呼,意为成为太子的辅佐者。
42. 致仕:古代官员退休。
43. 衢:古代地名,位于今浙江省衢州市。
44. 岂弟:和善。
45. 著其荒政可师者:记录他治理荒政可供学习的地方。
去完善
赏析
本文是一篇记录北宋名臣赵抃(字阅道)治理越州旱疫的政论性散文。作者曾巩以其深刻的历史洞察力和独特的人文情怀,通过对赵公救灾措施的详细描绘,展现了他在灾害面前积极应对、体恤民生的高尚品质。
文章开篇描述了熙宁八年夏天,越州地区遭遇的严重旱灾。面对灾难,赵公作为时任资政殿大学士、越州知州,积极采取措施展开救灾工作。他首先调查了灾情严重程度和民众的温饱状况,通过掌握第一手资料制定救助计划。文中细致罗列了赵公采取的救助措施,包括粮食、资金的筹集和使用,特别是对孤老病弱等特殊群体的关照等。这些举措既体现了赵公务实的领导风格,也展现了他对民生疾苦的深切关怀。
此外,文章中赵公在灾后积极开展疫情防控、建立病坊收容病人以及设立专门的丧葬机构等措施,体现了他对公共卫生健康的高度重视。同时,文章还突出了赵公具有远见卓识的领导能力,将救灾工作视为一项长期的责任而非临时应对,确保各项措施切实可行并具有可持续性。
总之,《越州赵公救灾记》这篇文章通过详实的事件描述,高度赞扬了赵公在灾疫面前临危不惧、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同时,该文也以生动的笔触揭示了古代官僚在面对自然灾害时的有效应对措施,对于我们了解当时社会制度和人文精神提供了宝贵的文献资料。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越州赵公救灾记是一首描绘北宋时期著名政治家和文学家曾巩在越州担任知州时,遭遇严重旱灾而开展救灾行动的诗歌。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公元1050年,当时越州地区遭受了严重的干旱和饥荒。
在这个特殊时期,曾巩作为一位正直的官员,他亲自下访灾区,关心民生疾苦,并迅速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救灾。一方面,他积极动员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力量,筹集粮食和生活物资;另一方面,他严厉打击贪污腐败现象,确保救灾物资的公平分配。此外,他还大力推动农业生产,指导农民种植抗旱作物,以减轻灾害带来的损失。
这一时期,北宋王朝正处于经济、文化繁荣的时期,但同时社会矛盾也日益加剧。旱灾的发生,使原本就贫困的越州百姓生活雪上加霜。在这种情况下,曾巩以民为本,勇于担当的精神,得到了广大民众的高度赞扬。他的救灾行动也成为后世官员学习的典范。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