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岘山塔院

标题包含
岘山塔院
野寺埋荒草,浮屠出近郊。 松声来葆乐,竹影乱旗梢。 地僻钟鱼响,庭空燕雀巢。 断崖流涧远,隠隠下山坳。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袁说友(1140年-1204年),字起岩,号东塘居士,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他出生于浙江金华,是南宋孝宗、光宗、宁宗三朝的名臣,历任太学正、国子祭酒、礼部尚书等职。 袁说友在文学上颇有成就,尤以诗...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野外寺庙被荒草掩埋,佛塔在近郊显现出来。松树的声音传来让人心情舒畅,竹林的影子使得旗帜微微晃动。此地偏僻,钟声和鱼磬的声音却能传到很远,庭院空旷,燕子与麻雀在此筑巢。断崖下的小溪流水声远远地传来,山间的身影隐约可见。
去完善
释义
《岘山塔院》注释如下: 1. 岘山:位于湖北省襄阳市境内的一座山,因东汉末年的名士黄承儿在此隐居而得名。 2. 塔院:寺庙中的佛塔建筑群。 3. 野寺:野外的小寺庙。 4. 荒草:杂草丛生的地方。 5. 浮屠:佛教用语,意为佛塔,这里指岘山塔院的佛塔。 6. 近郊:离城市不远的郊区。 7. 松声:风吹松树产生的声音。 8. 葆乐:即萧史的传说故事,相传他善吹箫,能使凤鸟飞来,后来成为神仙,这里借指美妙的音乐。 9. 竹影:竹子在阳光下形成的影子。 10. 旗梢:古代军队中的一种信号工具,用以传递军令或号令士兵。 11. 地僻:地处偏远的地方。 12. 钟鱼:佛教庙宇里的钟磬之声。 13. 庭空:庭院内空空荡荡的样子。 14. 燕雀:燕子与麻雀,这里泛指鸟类。 15. 断崖:陡峭的山崖。 16. 涧:山间的小溪流。 17. 山坳:山间的平地或低凹处。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岘山塔院的景色和氛围。开篇两句“野寺埋荒草,浮屠出近郊”,描写了寺庙的荒凉和被遗忘的状态,以及佛塔在近郊的突兀存在,突出了寺庙的孤独与寂静。接下来两句“松声来葆乐,竹影乱旗梢”,通过风声和竹影展现了自然界的生机勃勃,同时以“乱旗梢”暗示了风吹过竹林的动态景象。 接下来的“地僻钟鱼响,庭空燕雀巢”,描述了塔院的偏远与宁静,钟鱼之声在空中回荡,而庭院中空空如也,只有燕雀在此筑巢栖息,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最后两句“断崖流涧远,隐隐下山坳”,表达了诗人在观察远方的流水和小径时,产生了深山藏古寺的联想,增加了诗的神秘感与深度。 整首诗表现了诗人对岘山塔院的独特视角与感悟,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对自然、人生的深刻洞察力。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岘山塔院》是南宋诗人袁说友的一首咏史抒怀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在公元1254年左右,当时袁说友在湖北任地方官。 在这段时间里,袁说友经历了人生的高潮和低谷。他年轻时曾担任过皇帝的文学侍从,但后来被贬到地方任职。这一时期,南宋王朝正处于内外交困的境地,北方金朝的威胁尚未消除,国内政治腐败、民不聊生。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袁说友对国家的未来感到担忧,对历史的兴衰有着深刻的思考。 岘山塔院位于湖北襄阳,是一座历史悠久、充满历史韵味的古刹。袁说友在游览岘山塔院时,想起了历史上许多名人和事迹,如三国时期的诸葛亮、晋代的羊祜等,他们都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自己的足迹。于是,他以岘山塔院为背景,创作了这首感慨万千的诗篇,表达了对自己命运的感慨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