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角埂晚行
葛裙蒲履帽乌纱,迤逦乘凉到水涯。
数寺晚钟声未歇,满身明月看荷花。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身穿草鞋与乌纱,一路欣赏美景来到河边。傍晚时分,寺庙里的钟声悠扬回荡,此时皓月当空,满身的月光映照着眼前的荷花,让人心旷神怡。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羊角埂:地名,具体位置不详;
2. 宋伯仁:字器之,号雪岩,晚年号忽来岩老人。吴郡(今江苏苏州)人。南宋文学家,精于鉴赏,工诗善画;
3. 葛裙:用葛藤编织的裙子,透气性好,适合夏天穿着;
4. 蒲履:用蒲草编织的鞋子,耐磨耐用,适合走路时穿;
5. 乌纱:古代官员戴的一种黑色帽子,此处泛指帽子;
6. 迤逦:形容一路行走或延伸的样子;
7. 水涯:水岸,河边;
8. 数寺:几个寺庙;
9. 晚钟:傍晚时分敲响的钟声,通常为报时或祈祷之用;
10. 未歇:没有停止;
11. 看荷花:欣赏荷花,暗含夏日赏景之意。
去完善
赏析
这首《羊角埂晚行》描绘了诗人在傍晚时分漫步于水乡的风景。首句“葛裙蒲履帽乌纱”描述了诗人此时的装扮,给人一种轻松自在的感觉。接下来一句“迤逦乘凉到水涯”则表现了诗人悠然自得的心情,他在晚风中沿着水岸慢慢行走,享受着这片宁静的景色。
后两句“数寺晚钟声未歇,满身明月看荷花”进一步展示了这幅美丽的画面。此时已是夜晚,但寺庙的钟声依然回荡在水乡之间,这声音与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让人感到宁静而安详。而在这明亮的月光下,诗人欣赏着满池的荷花,显得无比美好。整首诗以景物为主体,展现了诗人热爱自然、向往宁静生活的情感。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羊角埂晚行》是南宋诗人宋伯仁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创作于公元1250年左右的南宋晚期,此时的中国正处于金朝灭亡、元朝崛起的动荡时期。在这一年里,作者宋伯仁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告别了繁华的都市生活,来到了偏远的羊角埂地区。这里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与他的过去截然不同,使他深感震撼。
在创作这首诗歌时,宋伯仁以独特的视角描绘了羊角埂的自然风光和人文风情。他以细致的观察和深厚的情感,表达了对这个陌生环境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与此同时,他也通过这首诗传达了对当时社会的忧虑和对未来的期许。
总的来说,《羊角埂晚行》这首诗歌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创作的,它不仅反映了作者个人的人生经历和心理感受,也折射出当时社会的变迁和人民的生活状态。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