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洞山记
历下多名山水,龙洞为尤胜。洞距城东南三十里,旧名禹登山。按《九域志》,禹治水至其上,故云。中有潭,时出云气,旱祷辄雨,胜国尝封其神曰灵惠公。其前,层峰云矗,曰锦屏,曰独秀,曰三秀,释家者流居之。由锦屏抵佛刹山,巉岩环合,飞鸟劣及其半。即山有龛屋,深广可容十数人,周镌佛像甚夥。世兵,逃乱者多此焉。依上下有二穴,下者居傍,可逶迤东出,其曰龙洞,即此穴也,望之窅然。
窃欲偕同来数人入观。或曰是中极暗,非烛不能往,即遣仆燃束茭前导。初焉,若高阔可步;未几,俯首焉;未几,磐折焉;又未几,膝行焉;又未几,则蒲伏焉;又未几,则全体覆地蛇进焉。会所导火灭,烟郁勃满洞中。欲退,身不容;引进,则其前隘,且重以烟,遂缄吻、抑鼻、潜息。心骇乱恐甚,自谓命当尽死此,不复出矣。余强呼使疾进,众以烟故,无有出声应者,心尤恐然。余适居前,倏得微明,意其穴竟于是,极力奋身,若鱼纵焉者,始获脱然以出。如是,仅里所。既会,有泣者,恚者,诟者,相讥笑者,顿足悔者,提肩喘者,喜幸生手其额者,免冠科首具陈其狼狈状者。惟导者一人年稚,形瘠小,先出,若无所苦,见众皆病,亦阳慑力殆。其宴于外者,即举酒酌穴者,人二杯。虽雅不酒,必使之酹,名曰定心饮。
余因默忆,昔韩文公登华山,穷绝顶,梗不能返,号啕连日。闻者为白县吏,遂遣人下之。尝疑许事未必有。由今观之,则韩文公之号为非妄矣。呜呼,不登高、不临深,前圣之训较然,而吾辈为细娱,使父母遗体几同压没不吊。其为戒,讵止殁身不可忘。窃虞嗣至者或不知,误及此,故记其事以告焉。游洞中者七,某官某;洞之外坐而宴饮者四,某官某,凡十有一人。时延祐龙集丁巳八月也。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经过长年的历史洗礼,济南拥有众多美丽的山水风景,其中龙洞尤为突出。龙洞位于城市的东南方向约30里处,过去名叫禹登山。根据《九域志》记载,禹曾到此山上治理洪水,因此得名。龙洞内有水潭,时常冒出云气,每当大旱时节,人们向它祈祷求雨就会下雨,古代统治者曾经封赏这里的神明,尊称他为“灵惠公”。在龙洞的前面,层层叠叠的山峰直冲云霄,其中有三个著名的山峰:锦屏、独秀和三秀,很多僧侣选择在这里居住修行。从锦屏到佛刹山,石壁环绕,飞鸟也难以触及。山中有一处小房间,能容纳十几个人,周围雕刻了很多佛像。在战乱时期,很多人来到这里躲避。在山体上有两个洞穴,下面的那个距离旁边较近,可以曲折地向东延伸,被称为龙洞,就是这个洞穴,看起来深远幽静。
我想邀请几个同伴一起参观龙洞。有人说里面非常黑暗,没有火把就无法前行,于是派仆人拿着点燃的火把在前面引导。起初,感觉空间高大宽敞,可以行走自如;不久之后,就需要低头前行了;接着,需要弯腰而行;然后,要跪着爬行了;再后来,要像蛇一样匍匐前进;最后,全身趴在地上才能继续前进。正当我们深入洞穴的时候,火把熄灭了,烟雾弥漫在整个洞中。想后退,却无法转身;继续前进,前面却更加狭窄,并且烟雾浓厚,只好紧闭嘴巴、压抑呼吸,心里十分害怕,觉得自己可能会死在这里。我大声呼叫大家赶快前进,但大家都因为烟雾而无法回应,心里更加担忧。幸运的是,我刚好走在前面,突然看到一丝亮光,猜想这应该是洞穴的尽头,于是奋力一跃,就像鱼儿跳出水面的感觉,终于成功脱险而出。就这样,我们大概用了一里地的距离。出来后,有人哭泣,有人生气,有人互相抱怨,也有人庆幸自己还活着。而那些在外面准备宴席的人,给每个进入洞穴的人敬了两杯酒。虽然并不习惯喝酒,但也一定要让他们举杯,称之为“定心饮”。

去完善
释义
1. 历下:指今山东省济南市。
2. 禹登山:因大禹治水曾到此处,故得名。
3. 《九域志》:宋代著作,记载各地地理风俗。
4. 锦屏:龙洞山东侧的山峰,位于济南南部山区。
5. 三秀:龙洞山西侧的山峰,位于济南南部山区。
6. 释家者流:佛教徒。
7. 世兵:战乱时期。
8. 上下二穴:指上下两个洞口。
9. 烛:照明工具,如蜡烛。
10. 束茭:点燃干草。
11. 高阔:地势较高且宽敞。
12. 磐折:形容山路崎岖。
13. 膝行:跪着行走。
14. 蒲伏:四肢着地爬行。
15. 缄吻:闭口不言。
16. 抑鼻:捂住鼻子。
17. 潜息:暗暗呼吸。
18. 心骇乱恐甚:心里非常恐惧混乱。
19. 适居前:正好在前面。
20. 奋身:用力挣脱。
21. 纵焉者:像鱼儿一样挣脱出来。
22. 狼狈状:困窘的模样。
23. 年稚:年纪尚小。
24. 形瘠小:瘦弱矮小。
25. 阳慑力殆:假装害怕,实际上力量充沛。
26. 定心饮:稳定心神,消除恐惧的酒。

去完善
赏析
《龙洞山记》:以险境考验人性,以烟波书写生命之力。
本作品描绘了张养浩与同伴们探寻龙洞的冒险经历,详细记录了洞穴中的曲折艰辛。在黑暗的世界里,人的心理活动受到极大挑战,生死悬念充斥于心。然而正是这样的险境,让张养浩感受到了生命的坚韧和求生的力量,让人性在各种状态下得到检验。
在作品中,张养浩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出人在面对困境时的种种情感反应:恐惧、惊慌、悲泣、愤怒、懊悔等,这些情感描写既展现了人性的真实面貌,又凸显了人类顽强的生命力和进取精神。同时,作者以一种近乎戏谑的语气,描述了大家在洞口重逢时的场景,体现了人们在经历了生死挣扎后的复杂心境。
总的来说,《龙洞山记》不仅是一篇具有地理考察价值的游记,更是一篇展现人性光辉和生命之力的杰作。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龙洞山记》是元代著名文人张养浩的一首描绘自然景观的诗作。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元朝中期,大约公元1279年至1368年之间。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元世祖忽必烈完成了对南宋的征服,实现了中国的统一,但由于蒙古族统治者的压迫政策,民间疾苦颇多,民不聊生。
在这个时期,张养浩个人的生活经历也颇为坎坷。他曾在元朝朝廷担任要职,但因不满朝政腐败,辞官回乡,过着清贫的生活。他的诗作常常流露出对民生疾苦的深切关怀和对国家治理的思考。在《龙洞山记》中,张养浩以龙洞山的自然景观为引子,表达了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现实社会的忧虑。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