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婵娟亭

标题包含
婵娟亭
天边新月一弦生,堂上美人肢体轻。 何似君家庭下竹,孤风髙节照人清。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沈辽,字睿达,唐朝末年人,生卒年不详。他是唐末五代时期的一位著名将领,主要活动在今中国东北地区一带。 沈辽出身于军人世家,他的父亲沈庆之是唐朝末年的一位名将,曾任安东都护府都督。沈辽继承了父亲的军事...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天上的一轮新月就像一根琴弦,而堂上的美人则显得轻盈美丽。这样的场景,就像是你家中院子里那丛翠竹一样,虽然孤独但却高洁、正直,散发着清冷的光辉。
去完善
释义
1. 新月:这里指弦月,即月初或月末时呈半圆形悬挂在天空的月亮。 2. 堂上:一般是指房屋的正厅。 3. 肢体轻:指舞姿轻盈。 4. 何似:比较;类似于。 5. 庭下竹:生长在家宅庭院中的竹子。 6. 孤风:孤单的风,也比喻孤独的风格或精神。 7. 高节:高尚的节操。 8. 照人清:照耀出人的纯洁品质。
去完善
赏析
《婵娟亭》这首诗描绘了一幅静谧、优美的画面,诗人以月亮、美人和竹子三个意象来展现自己心中的美好。诗的开篇,“天边新月一弦生”,诗人用“新月”这一形象,比喻美人的姿态轻盈,同时也将月色融入其中,营造出一种宁静的氛围。接下来的“堂上美人肢体轻”则是对“新月”的进一步描绘,诗人通过对美人的赞美,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然而,诗人并没有止步于对美人的歌颂,而是转向了对君家庭下竹子的描绘。在“何似君家庭下竹,孤风髙节照人清”这两句中,诗人通过对比,突出了竹子的高洁品质,以此表达自己对高尚品质的赞美。同时,这也表达了诗人对自身品德的追求与坚守。 总的来说,《婵娟亭》这首诗通过月亮、美人和竹子这三个形象,展现了诗人心中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高尚品质的赞美。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给人以美的享受。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婵娟亭》是南宋诗人沈辽创作的一首抒情诗。这首诗以“婵娟亭”为题,描绘了秋天傍晚时分的美景,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赞美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的相关情况。 首先,关于这首《婵娟亭》的创作时间,据学者研究,大约在南宋庆元年间(1195-1197年)。这个时期,南宋政权相对稳定,经济文化发展较为繁荣,为文学创作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其次,我们要了解沈辽这个时期的人生际遇。沈辽出生于一个书香世家,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他曾担任过地方官吏,后因触犯权贵被贬谪。在贬谪期间,他游历各地,结识了许多文人墨客,拓展了视野,丰富了人生阅历。这些经历使他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感悟,也激发了他的创作热情。 再者,我们要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南宋时期,政治斗争激烈,社会矛盾尖锐。然而,在这个特殊时期,许多文人志士依然保持着高尚的节操和坚定的信念,他们通过诗歌表达对国家的忠诚、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美好未来的期许。沈辽就是其中的一位代表人物。 综上所述,《婵娟亭》这首诗诞生于南宋庆元年间,此时的沈辽正处于人生的一个转折点。他在经历了宦海沉浮之后,开始对人生有了更加深刻的思考。这首诗意境优美,情感真挚,充分展示了沈辽作为一个文人的才情和情操。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