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阁秋杪感怀
秋入孤城万木凋,荒山野水出林梢。
澧中夷落无烽火,湖上风云有鬭蛟。
经岁杜门人不识,终身谢事世何嘲。
故庐寂寂乌峰下,谁为迎霜葺草茅。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秋天降临在这孤独的城池,万物凋零;荒山野水之间,树木从林梢处探出头来。澧水边的村落没有战争的烽烟,而湖面上却风起云涌,好似有蛟龙在搏斗。经过一年的蛰伏,人们都不认识我了;我放弃功名,世人又何必嘲笑呢?我的故居在寂静的乌鸦峰下,有谁会在秋风萧瑟时为我修理那破旧的草屋呢?
去完善
释义
1. 孤城:指位于荒野之中的城市,这里指诗人的所在地。
2. 万木凋:描述秋天时树木凋零的景象。
3. 荒山:形容山中草木稀疏,无人耕种的状况。
4. 野水:指自然形成的水源,如小溪、河流等。
5. 澧中夷落:澧中是指湖南省境内的澧水流域,夷落指当地的少数民族聚居区。
6. 无烽火:指没有战争的消息。
7. 湖上风云:指洞庭湖一带的风云变幻。
8. 有鬭蛟:指湖面上可能存在的战斗。
9. 经岁杜门:指长时间闭门不出。
10. 谢事:辞官不做。
11. 故庐:诗人故乡的房屋。
12. 乌峰:山峰名称,位于诗人的家乡附近。
13. 迎霜:指迎接秋天的来临。
14. 葺草茅:修理茅草房。
去完善
赏析
首联:诗人以“孤城”开篇,营造出一种寂寞萧瑟的氛围,正如古人登高诗中所描绘的秋色一般。“万木凋”则是透过视觉形象传达出自然界的颓败与苍凉。这两句诗通过描绘秋天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季节更替和自然界变化的感慨。
颔联:“荒山野水出林梢”是诗人眼中所见,再次强调了秋天的萧条之景,也反映了诗人渴望回归自然的情感。“澧中夷落无烽火,湖上风云有闘蛟”两句则表现出诗人对社会现象的关注和对历史的思考,体现出他忧国忧民的情怀。
颈联:“经岁杜门人不识,终身谢事世何嘲”表达出诗人虽然暂时离开社会、隐居于世,却仍然被世俗所困扰的情感。这也反映出古代知识分子在出世与入世之间挣扎的心态。
尾联:“故庐寂寂乌峰下,谁为迎霜葺草茅”透露出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和对童年时光的眷恋。“迎霜葺草茅”象征着诗人身处困境却依然坚韧不屈的品质。这首诗以浓厚的感情色彩和深沉的历史意识,展现了一幅生动的秋日画面。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西阁秋杪感怀》是北宋诗人沈辽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作于神宗元丰年间(1078-1085年)。当时诗人沈辽因种种原因未能如愿实现治国安邦的理想抱负,面对国家和个人的双重困境,他徘徊在故都汴梁(今河南开封)的西阁之上,抒发着自己的忧伤之情。
元丰年间,北宋政治相对稳定,经济持续发展,然而沈辽却在这个看似繁荣的时期遭遇了许多个人不幸:先是被贬谪至广东连州担任通判,后在妻子去世后家道中落。面对命运的摧残,沈辽感慨万千,将满腹心事诉诸笔端。
同时,神宗时期,王安石变法对当时的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沈辽作为一代文人墨客,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这股改革的冲击和影响。面对国家和时代的巨变,沈辽深感无力回天,只能以诗文记录这一历史时期的沧桑变化。
在这首《西阁秋杪感怀》中,沈辽通过对秋日景色细腻的描绘,抒发了自己难以言说的忧伤情绪。这种情感既来源于对个人际遇的无奈,也源于对国家局势的忧虑。诗人以西阁为寄托,表达了在这动荡年代中努力寻求精神慰藉的心境。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