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初闻鹤唳

标题包含
初闻鹤唳
海天寥寥禾黍秋,人籁已息烟雾收。 数声鹤唳草堂静,何苦更向咸阳游。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沈辽,字睿达,唐朝末年人,生卒年不详。他是唐末五代时期的一位著名将领,主要活动在今中国东北地区一带。 沈辽出身于军人世家,他的父亲沈庆之是唐朝末年的一位名将,曾任安东都护府都督。沈辽继承了父亲的军事...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海天辽阔,一片丰收的庄稼地,人的声音已经消失,烟雾也渐渐收敛。几声仙鹤的鸣叫声在宁静的草堂中响起,为何还要去繁华的咸阳游历呢?
去完善
释义
1. 海天:海与天相接的景象,这里指辽阔的水域和天空。 2. 寥寥:形容水域广阔无际。 3. 禾黍:禾是谷子,黍是高梁,禾黍泛指各种谷物,这里用来形容秋天丰收的景象。 4. 人籁:指人的声音,这里指人的言语和活动。 5. 烟雾:指雾气,这里用来形容秋天的早晨空气中的雾气。 6. 数声:几声,表示次数不多。 7. 鹤唳:鹤的叫声,这里用来形容声音高亢。 8. 草堂:简陋的住所,这里用来形容诗人居住的地方。 9. 何苦:何必,为什么。 10. 咸阳:秦朝的都城,这里用来象征繁华的都市。
去完善
赏析
《初闻鹤唳》这首诗描绘了秋天萧瑟的景象和诗人的心境。首句“海天寥寥禾黍秋”展现了辽阔的海洋和稻田,表达了诗人对秋天的感叹;二句“人籁已息烟雾收”则描绘了人类的声音渐渐消失,烟雾消散的画面,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三句“数声鹤唳草堂静”则以鹤叫声衬托出草堂的寂静,进一步强调了诗人内心的平静;末句“何苦更向咸阳游”则是诗人的自问,表达了他不再追求名利、向往平静生活的意愿。整首诗以丰富的意象和深厚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独特感悟。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沈辽,字睿达,南宋著名文学家、诗人,活跃于宋徽宗时期。《初闻鹤唳》是其脍炙人口的诗篇之一。这首诗创作于公元1127年,正是北宋灭亡,金兵攻占汴京之际。此时,诗人沈辽正生活在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中,他对国家命运深感忧虑,对人民的苦难充满同情。 在诗人的创作背景下,北宋末期,社会矛盾激化,政治腐败严重,边疆危机四伏。金兵的侵略使得原本繁华富庶的中原地区陷入水深火热之中。诗人沈辽目睹了这一切,心中充满了忧国忧民之情。他在《初闻鹤唳》一诗中,通过描绘鹤唳的凄厉之声,表达了人们对战乱和灾难的悲愤心情。 同时,这一时期的历史背景还包括北宋的科举制度、士人阶层的地位等。这些因素都对沈辽的思想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在《初闻鹤唳》中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前途的忧虑以及对民生疾苦的关切,这正是他作为一个有良知的文人志士,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思考。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