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寄崇德大师

标题包含
寄崇德大师
沧波眇眇太湖边,引领西风为怅然。 已会老师忘世事,阿兰那行即真禅。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沈辽,字睿达,唐朝末年人,生卒年不详。他是唐末五代时期的一位著名将领,主要活动在今中国东北地区一带。 沈辽出身于军人世家,他的父亲沈庆之是唐朝末年的一位名将,曾任安东都护府都督。沈辽继承了父亲的军事...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在遥远的太湖岸边,我独自面对着浩渺的湖水,感受着西风的吹拂。此时心中满是惆怅。我已经学会了如何抛开世俗的烦恼,就像那阿兰那样的修行,以实现真正的禅意生活。
去完善
释义
1. 沧波:指太湖的水波。 2. 眇眇:形容辽阔无边的样子。 3. 引领:抬头远望。 4. 怅然:感到惆怅或失意的样子。 5. 已会:已经明白。 6. 老师:此处指崇德大师。 7. 忘世:超脱世俗纷扰。 8. 阿兰那行:又称阿兰若行,佛教术语,意为远离喧嚣尘世的修行生活。 9. 真禅:真正的禅定状态。
去完善
赏析
沈辽的这首《寄崇德大师》是一首表达诗人敬仰之情和寄寓哲理思考的诗歌。“沧波渺渺太湖边”首先描绘出一幅浩渺的水面画面,使得读者自然联想到唐代著名禅师崇德的修行之地——美丽的太湖。 紧接着的“引领西风为怅然”,则以诗人自己的视角,表达了他在遥遥相望的地方,面对秋风涌动的湖水,内心的惆怅和无尽的思念。这种情感表达巧妙地传达出诗人与崇德大师之间深厚的情谊,让人感受到他们之间的精神默契。 诗的中间两句则转而表现诗人对于崇德大师生活态度的理解与敬佩。“已会老师忘世事”是说,崇德大师已超脱了世俗的烦恼,心灵早已进入一种宁静致远的状态,使得他的教诲充满了深沉的智慧。“阿兰那行即真禅”则进一步强调了,崇德大师所倡导的真正禅意,正是他在生活中通过身体力行践行的那份超然物外的境界。 整首诗在描述诗人遥寄思念之情的同时,也向读者展示了一个舍弃世俗困扰、追求内心宁静的禅师形象。其艺术特色在于用生动的景物描绘和心理刻画,深刻地展示了诗人与崇德大师之间那种超越时空的精神对话。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寄崇德大师》这首诗出自北宋诗人沈辽之手。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北宋时期(960-1127年),具体年代难以确定。沈辽活跃于10世纪末至11世纪初,他在这个时代不仅是一位著名的文人,还是一位政治家、军事家。他的诗歌作品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邃的哲理而受到世人的赞誉。 在沈辽所处的时代,北宋社会相对稳定,经济文化繁荣。沈辽作为一位士人,积极参与政治活动,他曾担任过地方官职,后因遭谗被贬谪至外地。这种人生经历使他对社会现实有着深刻的洞察力,也使得他的诗歌充满了人生的感慨和对社会的关切。 《寄崇德大师》这首诗是沈辽写给崇德大师的一首诗。诗中,沈辽表达了对于禅宗大师的崇敬之情,同时也抒发了自己对禅宗哲学的理解和感悟。在这首诗中,沈辽以“山僧”自喻,表达了他在现实生活中所经历的困境和对超脱世俗纷扰的追求。此外,他还表达了对禅宗修行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尘世生活的反思。这首诗充分展现了沈辽作为一位文人与政治家的独特气质,以及他在哲学思考上的深度与广度。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