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题野翁无闷堂
余不衣冠故吾里,上下三吴一谿水。
方山峨峨出清泚,野翁卜筑当山趾。
春气来自杨桞始,不待葩华著桃李。
莲生半卷未猒眼,已在红蕖明镜里。
秋风瑟瑟最先至,千里苍烟接山起。
车声马足不得到,无闷主人方隐几。
想见野翁形气古,少年词华奋瓌玮。
春秋八十尚不倦,一篇一咏无余晷。
有材无用古所叹,知命不忧方可喜。
神完貌固得所养,从来轩冕如糠粃。
嗟余跋疐亦可鄙,老向江南治蓬藟。
隐身齐山绝人迹,独与白云同作止。
白云无心归故山,故山自与野翁闲。
聊上南冈一引领,落日已在桑榆间。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我不必穿华丽的衣服回到家乡,那里有条清澈的三吴溪水。
高高的方山从清溪中耸立出来,山野中的老人选择了在山脚下建屋居住。
春天的气息随着柳树的嫩芽出现而来,桃树李树还未绽放花朵。
荷叶才刚刚卷起来就让人感到赏心悦目,它们已经在盛开的荷花映照下生机勃勃了。
秋天萧瑟的风来得最早,绵延千里的苍茫烟雾与远山相接。
无论车声马足多么嘈杂都无法打扰这里的宁静,这个喜欢清静的主人正在桌前小憩。
我想象着这位老人的风采,年轻时一定有过瑰丽的诗词。
到了八十大寿依然充满热情,每篇诗赋都是他生命的印记。
虽然才华横溢却无用武之地令人叹息,但懂得命运、不忧虑才是值得欣喜的事情。
神清气爽,面容坚定,这是他得到安宁的原因,过往的荣华富贵就像糠粃一样不值一提。
反观我自己,连江南的一草一木都照顾不好,真是让人羞愧。
在齐山隐居,远离尘世纷扰,只有白云与我相伴。
白云悠然回到故乡的山里,那片山地与这位隐逸的老人相得益彰。
偶尔登上南边的山丘,眺望远方,落日已经洒在了桑树和榆树之间。
去完善
释义
1. 三吴:江苏的苏州、浙江的湖州和杭州一带的泛称。
2. 方山:位于今南京市南部的一座山。
3. 杨栁:即垂柳。
4. 葩华:花开。
5. 红蕖:红色的荷花。
6. 明镜:明亮的镜子,此处指水面。
7. 瑟瑟:形容风声或寒冷的样子。
8. 车声马足:指喧闹的声音。
9. 隐几:靠在几案上休息。
10. 春秋:年龄。
11. 馀晷:时间。
12. 有材无用:喻怀才不遇。
13. 轩冕:官位。
14. 跋疐:处境艰难。
15. 蓬藟:牵藤植物,此处比喻隐居生活。
16. 齐山:在今安徽南部。
17. 桑榆:指太阳落下的地方,常用来比喻晚年。
去完善
赏析
赏析:这首古诗是诗人沈辽写给野翁的。诗中表达了诗人对野翁的热爱和尊重,同时也展现了自己的心境和对生活的态度。诗人通过描绘野翁的生活环境、季节变换以及野翁的精神状态等方面,生动地展现了野翁悠然自得的生活状态和高雅的情趣。同时,诗人也通过对野翁的赞美,表达了自己对功名利禄的淡泊和对自然的向往。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给人以深刻的艺术享受。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名为《寄题野翁无闷堂》,是宋朝诗人沈辽创作的一首山水田园诗。沈辽生活在北宋时期,当时国家昌盛、经济繁荣,文化艺术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沈辽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沉的情感描绘了江南水乡的宁静与美好,表达了对自然生活的向往与热爱。
在沈辽的一生中,他经历了科举考试失败、官场挫折等困境,但他始终保持着乐观的态度和对生活的热爱。这种乐观的人生态度在他的诗歌中得到了体现,使得他的诗篇充满了清新脱俗的韵味。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