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夕寓兴
忘忧何必在庭萱,是事悠悠竟可宽。
酒病未能辞锦里,春狂又拟入桃源。
风吹杨柳丝千缕,月照梨花雪万团。
闲泥金徽度芳夕,幽泉石上自潺湲。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忘却忧虑并非只有在庭院里的萱草花下,世间万事皆可渐渐放宽心。虽醉酒但并未远离锦绣之地,春天狂热时又可以前往桃花源。春风吹拂着垂柳的丝丝枝条,月光照耀着梨花如雪般盛开。悠闲地在金徽琴上弹奏着乐曲度过美好的夜晚,聆听山泉石上的潺潺水声,心灵得到平静与安宁。
去完善
释义
1. 忘忧何必在庭萱:忘忧,指忘却忧愁;庭萱,指院子里的萱草花,古人认为其能使人忘却忧愁。
2. 是事悠悠竟可宽:是说事情无论大小都可以变得宽缓、轻松。
3. 酒病未能辞锦里:酒病,饮酒过量引起的不适;锦里,古代成都的别称。
4. 春狂又拟入桃源:春狂,春日快乐、兴奋的情绪;桃源,桃花源,寓意理想的世界。
5. 风吹杨柳丝千缕:形容春风吹拂杨柳的景象。
6. 月照梨花雪万团:形容月光洒在梨花上的景象,如同一团团白雪。
7. 闲泥金徽度芳夕:泥金徽,古代的华丽乐器;芳夕,美好的夜晚。
8. 幽泉石上自潺湲:形容山间幽谷中的泉水流淌的声音。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题目为《春夕寓兴》,描绘了春天的傍晚景象,通过多种自然景物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寄情山水、追求自由与恬静的心态。“忘忧何必在庭萱”意味着忘却忧愁不一定要依靠某种特定的事物,只要心态开阔,万事都可以得到宽慰。接下来的诗句中,“酒病未能辞锦里”表明诗人身处繁华之地,却依然保持着清醒的头脑,不愿被世俗所束缚;“春狂又拟入桃源”则表达了他渴望回归自然、追寻桃花源式理想生活的心愿。
接下来的两句诗“风吹杨柳丝千缕,月照梨花雪万团”,形象地描绘了春天的傍晚时分的美丽景色:春风吹拂着柳枝,月光洒在洁白的梨花上,宛如团团白雪。这种美好的景象既是对大自然的赞美,也是对诗人内心宁静的写照。
最后两句“闲泥金徽度芳夕,幽泉石上自潺湲”,描述了诗人悠然自得地在春天的夜晚弹奏金徽(古代乐器的一种),聆听幽泉石上的潺潺流水声。这一画面展现了诗人寄情山水、追求超然物外的意境,同时也传达了他对自由的渴望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春夕寓兴》是唐朝诗人刘兼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唐末五代时期,大约公元9世纪至10世纪之间。在刘兼生活的这个时期,唐朝已经进入了衰落阶段,战乱频发,社会动荡不安。
刘兼本人曾出任过官职,但因时局混乱,仕途并不得意。他在生活中饱经沧桑,对人生有了更多的感慨和认识。因此,在他的诗歌作品中,常常流露出对世事的感叹和对未来的忧虑。
在这个时代背景下,刘兼创作了这首《春夕寓兴》。诗中以“桃李”比喻权贵,表达出对当权者的讽刺;以“鸬鹚”象征平民百姓,揭示了他们在乱世中的困境。整首诗通过描绘春日的景象,反映出当时社会的矛盾和人民的痛苦,体现出作者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和人文关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