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
红颗真珠诚可爱,白须太守亦何痴。
十年结子知谁在,自向中庭种荔枝。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鲜红的荔枝果实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真的让人喜爱不已。而那位白发苍苍的老者(这里指白居易)却为何会如此痴迷?看来这位老者在过去的十年里精心照料着这些荔枝树,却始终没想明白有谁了解他的辛勤付出。他还是独自一人在庭院中默默培育着那些令人垂涎的荔枝吧。

去完善
释义
《荔枝》是唐代诗人戴叔伦创作的一首描绘荔枝的诗歌。下面是每句的注释:
1. 红颗真珠: 指荔枝果实红艳如珍珠,体现了其美好的形象。
2. 诚可爱: 表示荔枝果实的美丽确实招人喜爱。
3. 白须太守: 这里的“白须”指的是诗人的白发,而“太守”则是古代的地方长官。
4. 亦何痴: 为何如此痴迷于荔枝呢?表达出对荔枝的喜爱。
5. 十年结子: 荔枝树需要十年才能结果,诗人以十年为期限,言外之意是长时间的努力。
6. 知谁在: 意指有谁知道这硕果累累的背后是谁在付出辛勤努力。
7. 自向中庭: 自己在家里的庭院种植荔枝。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荔枝》诗以独特的手法表达了作者对荔枝的喜爱之情。首句“红颗真珠诚可爱”通过比喻将荔枝比作珍珠,突显其鲜艳诱人的外观,令人喜爱不已。第二句“白须太守亦何痴”则以诙谐的笔触描绘了白发太守对荔枝的痴迷,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后两句“十年结子知谁在,自向中庭种荔枝”则意味深长地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和人事的变迁,唯有荔枝依然茁壮成长,凸显了荔枝顽强的生命力和永恒的美丽。整首诗语言优美,情感真挚,寓意深远,是一首值得细细品味的佳作。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戴叔伦的《荔枝》一诗创作于唐代,是他在公元758年前后所作。这个时期,正值安史之乱后期,中原战乱频仍,社会矛盾日益尖锐。诗人虽然身处乱世,但依然对生活保持着积极的态度和真挚的热爱。他以敏锐的观察力和深厚的同情心,关注着人民的疾苦,表现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在这个时期,戴叔伦的人生经历了诸多波折。他曾应征入伍,抗击叛军,为国家的安宁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后来,他辞官回乡,致力于教育和农耕,关心民生,深受百姓爱戴。尽管生活坎坷,但他始终坚守信念,保持乐观的心态,将个人的命运融入时代的洪流之中。
当时的社会背景,一方面是大唐盛世的余晖,另一方面又是战乱纷扰的困境。在这样的环境下,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的无奈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幅复杂的画卷。而戴叔伦的《荔枝》一诗,正是通过描绘荔枝这一美好的事物,表达了人们对和平、繁荣的渴望,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