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黄溪闻猿
溪路千里曲,哀猿何处鸣。
孤臣泪已尽,虚作断肠声。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蜿蜒曲折的小路上,千里连绵不断,悲哀的猿猴在不知名的远处嘶鸣。孤独的臣子已经流干了眼泪,只剩下虚幻的哀嚎之声萦绕于心头。

去完善
释义
《入黄溪闻猿》: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柳宗元所作,描述了他在溪路上听到了远方的哀猿之声,联想到自身的孤独处境,感慨万分。下面是对这首诗的注释:
1. 入黄溪:黄溪,位于今湖南省永州市内的一条河流。
2. 溪路千里曲:形容曲折遥远的溪流道路。
3. 哀猿:哀伤的猿猴,这里指的是猿猴的啼哭声。
4. 孤臣:指孤独的臣子,这里暗指作者自己。
5. 泪已尽:形容眼泪已经流干,无法再流泪。
6. 虚作断肠声:形容故意发出让人伤感的哀鸣声。

去完善
赏析
《入黄溪闻猿》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一首五言诗。在这首诗中,诗人通过描绘千里溪路的曲折和哀猿的悲鸣,表达了孤臣悲痛欲绝的心境。首句“溪路千里曲”中的“千里”并非实指,而是用以形容路途的遥远与艰辛,为下文哀猿的出现做铺垫。第二句“哀猿何处鸣”中的“哀猿”象征着悲伤和痛苦,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凄苦之情。第三句“孤臣泪已尽”直抒胸臆,表明诗人作为孤臣,已经流尽了泪水,第四句“虚作断肠声”则进一步揭示了诗人虽然表面上强作欢笑,内心却仍承受着无尽的悲伤。整首诗通过对溪路和哀猿的描绘,表现了诗人深沉的情感和对人生的感慨。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入黄溪闻猿》是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柳宗元的一首抒怀诗。这首诗创作于唐德宗贞元年间(785-805年),这个时期,中国封建社会进入了安史之乱后的相对稳定期,文化、经济逐渐复苏。但与此同时,唐王朝的统治也日益衰微,政治腐败、宦官专权等问题日益严重。
在这样一个历史背景下,柳宗元本人的人生际遇也十分坎坷。他在青年时期才学出众,受到朝廷重用,参与了许多重要的政治活动。然而,由于他在政治上主张改革,遭到保守派的排挤,导致他的仕途受挫。后来,他被贬为永州司马,开始了长达十年的流放生活。
在永州期间,柳宗元的心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开始反思人生,关注社会现实,并通过诗歌抒发自己的感慨。这首《入黄溪闻猿》就是在这个时候创作的。诗中以“黄溪”、“闻猿”等意象,表达了诗人对孤独、忧伤的情绪的体验,以及对人生无常、世事如烟的感悟。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