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
自古英雄士,还为薄命人。
孔明登四十,韩信过三旬。
壮志摧龙虎,高词泣鬼神。
一朝事千古,何用怨青春。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自古以来,英勇之士皆命运多舛。诸葛亮四十载年华,韩信虽已年逾三十,却依然满腔豪情。他们的豪情壮志如龙如虎,气度非凡;言辞激昂,令鬼神亦为之动容。过去的功绩传颂千古,又何须怨恨青春时光短暂?
去完善
释义
1. 古:古代
2. 英:英勇,这里指有才能的人
3. 士:读书人,知识分子
4. 还:仍然
5. 为:成为
6. 薄命:命运不好,这里的意思是短命
7. 孔明:即诸葛亮,三国时期蜀国的丞相,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
8. 登:达到
9. 四十:四十年
10. 韩信:西汉的开国功臣之一,是古代著名的军事家。
11. 过:超过
12. 三旬:三十岁
13. 壮志:远大的志向
14. 摧:摧毁
15. 龙虎:这里比喻强大的敌人
16. 高词:指慷慨激昂的言辞
17. 泣:使……哭泣
18. 鬼神:神灵
19. 一朝:一下子
20. 事:事情
21. 千古:永久,长存
22. 何:什么
23. 用:使用,表示方法或手段
24. 怨:抱怨
25. 青春:青年时代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关于历史与命运的感怀之作,诗人在回顾古人英豪的命运时,充满了深深的感慨。诗中的“自古英雄士,还为薄命人”揭示了英雄豪杰们虽然才智超群、功勋卓著,但命运却往往多舛,难以把握。接下来,诗人通过举出诸葛亮和韩信的例子,进一步证明了这一观点:诸葛亮年方四十就过早离世,韩信更是三十多岁就遇害身亡。他们的雄心壮志,就如同驾驭神龙猛虎,令人震撼;他们的高尚情操,如同泣诉鬼神,感人至深。然而,这些英雄的事迹到头来只成为历史的尘埃,又有何必要去感叹年华虚度呢?诗人通过对这些历史人物命运的沉思,传达了人生无常、命运难料的深刻哲理,同时也展现了其深沉的忧患意识和人文情怀。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读史》是南宋末年著名抗元将领、文学家文天祥所作的一首咏史抒怀诗。这首诗作于公元1279年,即宋末元初的历史时期。在这一特殊时期,南宋政权日益衰弱,元朝逐渐崛起并统一中国。
文天祥,字履善,号文山,江西吉州人。他出生于一个书香世家,自幼勤奋好学,立志报效国家。成年后,文天祥历任地方官吏,政绩卓著。然而在南宋末年,政治腐败,国力衰微,外患频仍。1274年,蒙古军队攻陷临安(今杭州),南宋灭亡在即。文天祥毅然投笔从戎,举兵勤王,力挽狂澜。然而,尽管他英勇抵抗,终因实力悬殊而败北。1279年,文天祥被俘,后于元至元十六年(1279年)被杀。
在这一时期,中原地区战乱不断,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文天祥在艰苦的环境中,始终坚守民族气节,勇敢抗击外敌入侵。他的诗词作品充满了爱国主义情怀和对历史的深刻反思。这首《读史》便是他在这一特殊时期的代表作之一。通过对历史的回顾,诗人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关注,同时也展示了他坚韧不屈的民族精神。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