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李西台诗帖
古来论书如论马,不看皮毛看筋骨。
赤骥虽瘦神彩骏,骨筋强奇气突兀。
点画筋骨生笔端,昔人小伎不自忽。
用笔临纸如用兵,敌阵深攻横驰突。
水墨淋漓无顾借,锋毫来往轻陵捽。
皂雕苍隼搏秋天,老蜃长蛟结幽窟。
李唐末年天下乱,剑戟纵横文艺缺。
钟王遗法散不传,二百年来更芜没。
卧豪侧管不到纸,狐渡春冰轻窸窣。
寻踪貌影见形似,坐拟前人已超越。
秃尽南山千兔毫,妙绝曾无一毛发。
西台老李得古意,挥洒工夫通怳惚。
昔闻已觉心思启,今见顿使蒙蔽发。
缥襮欲卷更复开,明发临风到华月。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自古以来人们评价书画如同鉴赏马匹,不应仅看皮毛外观,而应关注其内在品质。即使赤骥这样的良驹有些瘦弱,但其神采奕奕、骨架强健,气质非凡。在书写的过程中,每一笔每一划都展现出笔者的底蕴和功力,这些都是昔日技艺的体现,不容忽视。动笔蘸墨时就像指挥战斗,深入敌军阵营,纵横驰骋,毫无顾忌。水墨交织,凌厉的线条犹如翱翔天空的猛禽,威风凛凛;又如同水底的蛟龙深藏不露。然而到了唐代末年,战乱频繁,文艺事业受到严重影响。钟繇、王羲之的遗法已经失传,两百年间更是愈发荒芜。毛笔触及纸张如同狐狸走过薄冰,轻盈而警觉。我们只能从遗留的痕迹中追寻他们的风采,试图模仿,却早已超越了古人。即便用尽南面的兔子毫制成的毛笔,也从未达到他们的境界。
苏州的李东台的书法具有古风韵味,他的挥洒自如仿佛穿越了时光迷雾。以往听闻这些已经是心灵启迪,今日亲眼所见更使人豁然开朗。仿佛云雾中的锦衣将要展现真容,黎明之时,迎着微风,抵达光华之月。
去完善
释义
《书李西台诗帖》是宋诗人华镇创作的一首诗歌。这首诗通过议论书法的技巧和方法,以“西台老李”为代表展示出精湛的书法技艺,表达了作者对李西台书法的高度赞赏。下面是该诗歌的部分词句注释:
1. 《书李西台诗帖》:指书写李西台诗歌的书法作品。
2. 李西台:唐代著名文人李商隐。他擅长骈文,工于书法,因曾任西台御史,故称“李西台”。
3. 点画:书法术语,指笔画的起笔、运笔、收笔三个阶段。
4. 赤骥:良马名。这里比喻书法的线条。
5. 苍隼、皂雕:猛禽名。分别用以形容书法笔触的力度和气势。
6. 剑戟纵横:形容战乱时期的局面。这里指李唐末年的动荡时局。
7. 钟王:指南朝书法家钟繇和王羲之。他们被誉为书法艺术的杰出代表。
8. 卧豪侧管:书法笔法之一,用毛笔斜着运笔,产生丰富的变化效果。
9. 狐渡春冰:形容书法运笔轻盈、敏捷的动作。
10. 西台老李:即李商隐。
11. 缥縓:指古代书画所用的丝织品。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关于书法艺术的诗歌,诗人以马的筋骨作为比喻,阐述书法的美学观点和艺术表现力。诗中的“赤骥”代表书法家的高超技艺和深厚内涵,“水墨淋漓”、“锋毫来往”等描述了书法家在创作过程中挥洒自如的风采。诗人通过对李西台书法作品的赞美,表达了对唐代以来书法艺术的传承和发展。最后一句“缥襮欲卷更复开,明发临风到华月”则暗示读者,好的书法作品如同明月清风一般,给人以美的享受和精神启迪。整首诗语言生动形象,意境深远,堪称书法艺术的佳作。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书李西台诗帖》是宋代诗人华镇的诗作。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是在公元1094年,即北宋哲宗元祐九年。在这个时期,华镇因为科举失利而心情低落,但他并没有放弃对文学的热爱,而是继续勤奋地学习写作。
在北宋哲宗时期,社会政治环境相对稳定,经济文化得到了一定的发展。然而,朝堂上的权力斗争依然激烈,这也间接影响了华镇的心境。他在诗中写道:“梦里功名空自许,静中岁月只如流。”表达了他对这个时代政治纷争的无奈和对个人命运的感慨。
尽管身处这样的时代背景,华镇仍然坚守着文人墨客的精神家园。他通过阅读前人的诗作,感悟人生的真谛,从而在诗歌创作中找到了慰藉和寄托。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出华镇在面对困境时坚韧不拔的品质和对于文学艺术的执着追求。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