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城闻笙箫思灵芝宫事作
笙箫婉娈落人间,目极灵芝宫不还。
犹喜遗音吾独识,且教明月住空山。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音乐优雅地传遍人间,我望眼欲穿,盼望那仙境般的宫殿却不见归来。幸运的是,还有人记得那些遗留的美好旋律,让明月照亮寂静的山林。
去完善
释义
1. 山城:山间的城池。这里指作者所在地。
2. 闻:听见。
3. 笙箫:指吹奏乐器。
4. 婉娈:形容声音悠扬婉转。
5. 目极:尽力远望。
6. 灵芝宫:传说中的仙境。
7. 不还:未能回来。
8. 遗音:遗留的乐音。
9. 独识:独自领会。
10. 且教:姑且让。
11. 明月:明亮的月光。
12. 空山:寂静的山林。
去完善
赏析
这首《山城闻笙箫思灵芝宫事作》是宋朝诗人晁说之的作品,诗人在山城中听到悠扬的笙箫声,引发了对灵芝宫的回忆和思念。诗歌语言优美,情感深沉,体现出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首句“笙箫婉娈落人间”描绘了悠扬的笙箫声在山城中回荡的场景,“婉娈”一词形容笙箫声优美动听,犹如天籁之音。这一句展现了诗人敏锐的听觉感受,以及对美好音乐的赞美。
第二句“目极灵芝宫不还”表达出诗人对灵芝宫的思念之情。“目极”意为放眼望去,但诗人却无法回到遥远的灵芝宫,反映出诗人内心的惆怅和无奈。
第三句“犹喜遗音吾独识”表达了诗人对自己能够识别和理解这优美音乐的喜悦之情。“遗音”指流传下来的音乐,暗示了这种音乐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最后一句“且教明月住空山”则是诗人对音乐的期望与祝福,他希望美妙的音乐能如同明亮的月光一般,永远照耀在空旷的山谷中,带给人们宁静与安慰。同时,“明月”也象征着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山城闻笙箫思灵芝宫事作》这首诗的作者是北宋时期的文人晁说之。晁说之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他的父亲晁宗悫是当时著名的文学家,因此他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文学教育。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公元1107年,正值宋徽宗在位时期。
在这段时间里,晁说之的人生际遇较为坎坷。他曾多次参加科举考试,但都未能取得功名。后来,他在洛阳担任国子监博士,但因与权臣蔡京不和,被贬为地方官。在地方任职期间,他深入民间,了解百姓疾苦,这也为他后来的文学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
在这个时代,北宋正处于内忧外患的境地。一方面,由于官僚腐败、土地兼并等问题,农民起义不断爆发;另一方面,北方的金国逐渐崛起,对北宋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在这种背景下,许多文人志士都渴望改变现状,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然而,由于政治斗争激烈,许多有才华的文人都受到了排挤和打压,这使得他们的理想难以实现。
在这首诗中,晁说之以山城为背景,通过描绘笙箫之声,表达了对灵芝宫事的思念之情。灵芝宫是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象征着理想的境界。诗人通过对灵芝宫事的怀念,表达了对自己理想无法实现的无奈和对现实的不满。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