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夜宴

标题包含
夜宴
华堂高宴卜良宵,宾客当筵半珥貂。 天转玉绳星落落,风传银箭漏迢迢。 连浮大白须判醉,促驾鸣驺又趁朝。 月落乌啼人散后,衣香数日未能销。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杨亿(974年-1020年),字大年,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他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他的父亲杨希闵是当时的名士,对杨亿的成长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杨亿在少年时期就展现出了...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华丽的殿堂,盛宴选择在美好的夜晚,宾客们身着盛装赴约。夜空中星星闪烁如玉绳,风儿吹过带来了银箭般的漏声。在宴席上痛饮作乐,不知不觉已经喝得有些醉意,随着马车离去,又开始新的行程。宴会结束后的几天,还仍然能闻到那晚萦绕不去的衣香。
去完善
释义
1. 华堂:华丽的殿堂。 2. 高宴:盛大的宴会。 3. 卜良宵:选择美好的夜晚。 4. 当筵:在宴席上。 5. 珥貂:珥,耳饰;貂,指貂尾冠。此句形容贵族士人的服饰。 6. 天转玉绳:玉绳,原指星座名,此处代指天空。天转玉绳意指星空旋转。 7. 风传银箭:银箭,古代计时器漏壶的部件,用于指示时间。此句形容时间的流逝。 8. 连浮大白:大白,指大酒杯;连浮大白即接连畅饮。 9. 须判醉:须,肯定之词;判,断定。此句意为必然会醉。 10. 促驾鸣驺:促驾,催促车马出发;鸣驺,驱使马匹的声音。此句形容宴会结束后迅速赶去上朝。 11. 月落乌啼:描绘夜色渐深、众人都已散去后的景象。 12. 人散后:指宴会结束,众人散去。 13. 衣香:比喻人的气质与风度。 14. 数日未能销:形容衣香经久不散。
去完善
赏析
《夜宴》是杨亿的一首描绘盛大宴会场景的诗。在这首诗中,诗人通过对夜宴环境的精细描绘和人物的生动表现,展现了宋代豪富们夜宴的奢华与放纵生活。“华堂高宴卜良宵,宾客当筵半珥貂”为开篇之句,通过描绘华丽的宫殿、丰盛的宴席以及豪富们觥筹交错的场景,营造出一种繁华的氛围。同时,“卜良宵”的用语暗示了此次盛宴是经过精心安排的。随后,诗人的笔触转向环境描写:“天转玉绳星落落,风传银箭漏迢迢”,以夜空中的星星为引子,表现出夜宴时的热闹气氛。接下来,“连浮大白须判醉,促驾鸣驺又趁朝”描绘出饮酒作乐的人们沉湎其中无法自拔的状态,而“促驾鸣驺又趁朝”则展现了宴会结束后,主客匆忙分别的情形。结尾部分,“月落乌啼人散后,衣香数日未能销”,通过“衣香数日未能销”这个细节,突显了宴会的豪华程度以及对人们的影响之深。整首诗在生动描绘夜宴场景的同时,也揭示了宋代豪富们纸醉金迷的生活方式及他们之间虚伪的人际关系,具有一定的现实批判意义。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夜宴》是北宋著名文人杨亿所作,这首诗作于宋真宗景德二年(公元1005年)至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之间。在这期间,杨亿历任翰林学士、知制诰等职,成为朝廷的重要文臣。 在创作这首诗歌时,杨亿正值人生巅峰时期,他的文才得到了皇帝的赏识,因此在政治上也有了较高的地位。然而,在这个时期,北宋社会正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如外患、内忧等。一方面,北方的辽国对北宋构成了严重的威胁,使得国家陷入了战乱;另一方面,国内矛盾也在不断加剧,百姓生活困苦。 作为一位有社会责任感的文人,杨亿在诗歌中表达了对国家和民众的关心。他通过描绘夜晚的场景,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和平的期盼。在这首诗中,杨亿巧妙地运用了比喻和象征手法,使作品具有深刻的内涵和丰富的意象。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