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冬夜书事寄两省阁老

标题包含
冬夜书事寄两省阁老
天寒渐觉雁声疎,新月微微玉漏初。 海峤只宜今日去,故乡已过十年余。 发稀岂易胜玄冕,眼暗应难写谏书。 阁下群公尽高思,谁能携酒访贫居。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姚合(777年-843年),字大凝,祖籍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唐朝著名文学家、诗人,与贾岛并称“姚贾”。 姚合出身贫寒,年轻时曾以卖药为生。他勤奋好学,博览群书,尤擅诗歌创作。唐德宗贞元十一年(79...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天空逐渐转凉,大雁的叫声也逐渐稀疏,一轮新月刚刚露出微弱的光芒。如今正是前往南海的最好时机,而我的故乡已经远离我已有十个年头。头发稀疏,承受不住那黑色的冠冕;眼睛昏花,难以书写那些忠言直谏的文字。在阁楼下的诸位同僚都思考着高深的学问,谁又能带着美酒探访我这贫穷的居所呢?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冬夜:冬天的夜晚。 2. 书事:写信告诉对方事情。 3. 寄:将信息传递给其他人。 4. 两省:中国古代的中央官署之一。这里指尚书省和门下省。 5. 阁老:宋代以来对尚书、门下侍郎等内阁大臣的尊称。 6. 天寒:天气寒冷。 7. 渐觉:逐渐感觉到。 8. 雁声疎:大雁的叫声变得稀疏。 9. 新月:刚刚升起的月亮。 10. 微微:微弱的光线。 11. 玉漏初:形容时间尚早,就像玉漏里的水刚刚开始滴落一样。 12. 海峤:指海南诸岛。 13. 只宜:只适合。 14. 故乡:出生和成长的地方。 15. 已过:已经过了。 16. 十年余:十多年的时间。 17. 发稀:头发变少。 18. 岂易胜玄冕:哪里容易承受高贵的官职呢? 19. 眼暗:视力下降。 20. 应难:应该很难。 21. 写谏书:撰写劝谏的文书。 22. 阁下:阁楼下面,这里是敬称。 23. 群公:各位官员。 24. 高思:高尚的思想。 25. 谁堪:谁能胜任。 26. 携酒:带着酒。 27. 访贫居:拜访贫穷的住所。
去完善
赏析
此诗以冬夜为题,开篇两句描绘了冬天的景象,“天寒渐觉雁声疏,新月微微玉漏初”,展现出寒冷的季节里,大雁的叫声逐渐稀疏,新月升起,时间正值深夜。这种景象给人一种宁静、寒冷的感觉。 接下来的诗句,诗人表达了他的感慨,“海峤只宜今日去,故乡已过十年余”,他感叹自己离家已经很久了,岁月匆匆,故乡的景象早已物是人非。 然后,诗人提到了自己的身体状况,“发稀岂易胜玄冕,眼暗应难写谏书”,他的头发已经稀疏,难以承受官帽的压力;眼睛也已经昏暗,难以书写谏书。这两句反映了诗人对年龄增长的无奈和对职责的担忧。 最后,诗人表达了他对阁下群公的期望,“阁下群公尽高思,谁能携酒访贫居”,他希望那些身居高位的官员们能够关心民生疾苦,亲自探访民间的贫困生活。这也是诗人作为一名文人的责任与担当。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冬夜书事寄两省阁老》是唐代诗人姚合所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这首诗作于唐宣宗大中四年(公元850年)冬天,时年姚合57岁,已经是一位历经沧桑的文人。姚合曾担任过尚书郎、谏议大夫等官职,但在朝廷政治斗争中逐渐被边缘化,此时他已经辞去了谏议大夫之职,寓居在长安附近,过着半隐居的生活。 唐朝末年,宦官势力逐渐崛起,皇帝大权旁落,政治斗争激烈。而与此同时,佛教、道教的影响也在社会上广泛传播,民间信仰多元化,士人阶层对仕途的期望也逐渐减弱。在这种时代背景下,许多文人士大夫开始关注个人修养和内心世界,诗人们也将目光转向了田园山水和生活琐事。 姚合在这首诗中以书事的形式表达了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宁静田园生活的向往。他以细腻的情感描绘了冬天的景象,以及自己在书房里读书、思考的心情。这种情感既体现了诗人对个人命运的无奈,也反映了他对当时社会现实的忧虑。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