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黄徐州
姓名曾落荐书中,刻画无盐自不工。
一日虚声满天下,十年从事得途穷。
白头未觉功名晚,青眼常蒙今昔同。
衰疾又为今日别,数行老泪洒西风。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姓名曾被写入书中,描绘却缺乏美感无法完美呈现。
忽然一天名声传遍四海,多年努力却只落得壮志难酬。
白发苍苍不觉得功名已晚,我仍受到大家的尊重和关照。
老年多病在此告别众人,满脸泪水送走西风渐凉的日子。
去完善
释义
《别黄徐州》是宋代诗人陈师道的送别诗。下面是对这首诗的注解:
1. 别黄徐州:黄州在宋朝时属于徐州。这里的“别黄徐州”指的是与黄州地区的徐州告别。
2. 姓名曾落荐书中:这句意思是曾经将自己的名字写进推荐信。
3. 刻画无盐自不工:这句话以古代美人无盐作为比喻,表示自己才疏学浅。
4. 一日虚声满天下:虚声是指没有实才而获得的声名,此句意为一夜之间名声传遍天下。
5. 十年从事得途穷:表示在十年的从政生涯中感到自己走投无路。
6. 白头未觉功名晚:虽然头发花白但还没有觉得功名来得太晚。
7. 青眼常蒙今昔同:表示对待朋友的态度一直未变。
8. 衰疾又为今日别:指因为年老体衰和疾病再次面临分别。
9. 数行老泪洒西风:表达因离别而流下悲伤的眼泪。
去完善
赏析
《别黄徐州》是北宋诗人陈师道的一首离别诗。这首诗通过描写诗人的好友黄州知府的离去,表达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和对功名的淡泊。
首联以“姓名曾落荐书中”开篇,意在表明黄州知府虽才学出众,但未能得到应有的赏识。这里使用了《诗经·卫风·氓》中的典故,意指贤能之人未能得到重用。“刻画无盐自不工”则暗示了黄州知府在官场上的不得志。
颔联紧承首联,进一步描绘了黄州知府的境遇。“一日虚声满天下”描述了他因某种原因而声名鹊起,但实际上并无实学;“十年从事得途穷”则形象地展现了他在官场沉浮多年,却仍无法摆脱贫困境地。
颈联转向诗人自己,表达了诗人对黄州知府的同情和支持。“白头未觉功名晚”意味着尽管年华老去,诗人仍然相信黄州知府仍有建功立业的机会;“青眼常蒙今昔同”则表达了诗人始终关爱黄州知府,无论世事如何变迁。
尾联“衰疾又为今日别,数行老泪洒西风”,诗人以自己年迈多病、即将离别的情景来衬托与黄州知府告别的哀伤之情,使得整首诗的主题更加鲜明。
总的来说,陈师道的这首《别黄徐州》以丰富的意象和深沉的情感,表达了他对友情的珍视和对功名的淡泊。同时,也揭示了当时社会对人才的埋没和不公。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别黄徐州》是北宋诗人陈师道的一首送别诗,创作于宋哲宗元祐二年(1087年)。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暮春时节与友人黄州刺史离别时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和对离别的无奈之情。
在创作这首诗歌时,陈师道正处于他人生的低谷时期。他在科举考试中屡试不第,尽管才学出众,却始终未能步入仕途。这使得他的生活颇为艰难,时常陷入贫困的境地。然而,尽管生活困苦,陈师道始终保持着对文学的热爱和对友情的珍视。他与黄州的这次离别,正是他人生际遇中的一个缩影。
此外,这一时期的北宋社会正处于政治斗争激烈、社会矛盾尖锐的时期。哲宗继位后,王安石的新法遭到废除,司马光等人发起的历史上著名的“元祐更化”开始了。在这一背景下,陈师道作为文人,一方面受到了时代的影响,另一方面也通过自己的作品表达了自己的理想与追求。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