铅山立春六言二首 其二
行尽风林雪径,依然水馆山村。却是春风有脚,今朝先到柴门。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一路走来,风雪中的林间小径已走到了尽头,映入眼帘的是宁静的水乡山村。原来是春风的脚步太快,今天已经先来到了这家人的柴门前。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铅山:地名,位于江西省上饶市境内。
2. 立春:二十四节气之一,标志着春季的开始。
3. 六言:指诗的每句都有六个字。
4. 风林:风吹过的树林。
5. 雪径:被雪覆盖的小路。
6. 水馆山村:有水边的村庄。
7. 却:表示转折,意为“然而”。
8. 春风有脚:形容春天来得很快。
9. 今朝:今天。
10. 柴门:用树枝编成的简陋的门,这里代指家。

去完善
赏析
这首《铅山立春六言二首 其二》以轻盈的诗句描绘了春至农村的景象,体现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春天的期待。“行尽风林雪径,依然水馆山村”两句表现出诗人游历了风雪中的山林、乡村,感受着自然界的更替与生命的力量。接下来的“却是春风有脚,今朝先到柴门”则笔锋一转,点明题意:春天已悄然来临,春风如同有脚的仙子,不经意间来到了寻常百姓的柴门前。此诗简洁明快,自然清新,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铅山立春六言二首 其二》是南宋著名理学家、诗人朱熹的作品。这首古诗创作于公元1195年,也就是金朝明昌六年、南宋庆元元年。在这一年里,朱熹以他深厚的学识和敏锐的观察力,捕捉到了春天的气息以及大地复苏的美好景象,并以此作为主题写下了这首诗篇。
此时的朱熹正处于他人生的低谷时期,因为主张“存天理、灭人欲”的观念而受到了朝廷的部分官员的排挤和打压。然而,在这样的困境之中,他仍然坚持自己的信念,用心去体会自然界的美好,并将其融入到诗歌的创作之中。他的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和对自然的热爱,都在这首古诗中得到了体现。
此外,这一时期的南宋王朝正处于内外交困的局面。外有金兵入侵,内有政治斗争。在这种历史背景下,朱熹以他对国家的忧虑和对民众的关爱,通过这首古诗传达出了希望国家繁荣昌盛、民众安居乐业的愿望。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