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飞来峰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只因为此时此刻,我已站在了这高塔的最顶层。

去完善
释义
寻:古代长度单位,八尺为一寻;千寻形容极高。塔:指飞来峰上的应天塔。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开篇描绘了一幅壮丽的画面:高耸入云的宝塔巍然屹立在飞来峰之巅。诗人以“千寻”来形容塔的高度,既展现了实景的雄伟,也暗示了自己所处位置的非凡。
第二句通过"闻说"引出一个美丽的意境:黎明时分,站在塔上可以亲眼目睹太阳喷薄而出的壮观时刻。这种视觉体验不仅增添了诗意,更暗喻了诗人对未来的美好期许。
第三句笔锋一转,表达了诗人无所畏惧的豪情。"浮云"常被用来比喻阻碍或困难,但诗人却坦然表示这些都不能阻挡他的视野。这种气度与自信,正是其政治抱负的真实写照。
最后一句点明主旨,揭示了诗人之所以能够超越障碍的原因——因为他已经站在了最高处。这不仅是对眼前实景的描述,更是对自己政治地位和人生境界的隐喻。整首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展现了诗人高瞻远瞩的政治家胸襟和勇往直前的改革者气魄。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登飞来峰》是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于庆历五年(1045年)所作的一首五言古诗。这一年,王安石年仅34岁,正当青春年华,正是他积极向上、斗志昂扬的时期。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人生高峰的壮志豪情。
在当时,北宋王朝经过了一段时间的繁荣,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迅速。然而,政治斗争激烈,党争不断,国家的治理面临诸多问题。王安石作为一个有远见、有责任感的士人,对国家的现状和未来深感忧虑。他在朝为官,积极参与政治改革,主张推行新法,以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
在创作这首诗歌时,王安石正值人生中一个重要阶段。他刚步入仕途,担任地方官职,正是一展抱负的时候。这首诗表达了他对未来事业的坚定信念和奋发向上的精神。而这也是当时许多有志之士的共同追求,希望能在国家治理上有所作为,为国家和人民作出贡献。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