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光公兰若
路尽询樵客,名山不觉深。松声幽鹤梦,竹色淡人心。秀顶蒙霜雪,清言亘古今。问君年几许,桐子种成琴。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走到路的尽头向砍柴的人询问路径,才知道这座名山其实并不遥远。松树的声音让我的梦变得宁静,竹子淡淡的色彩让人感到心情舒畅。山顶上的霜雪显得十分清秀,千古流传的话语至今仍让人深思。请问您今年多大了?原来您是那位以种植桐子来制作古琴的人。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访:访问;寻访。
2. 光公:指光孝寺的住持僧人。
3. 兰若:寺庙的美称。
4. 尽:尽头。
5. 询:询问;请教。
6. 樵客:打柴的人;此处为对山野居民的尊称。
7. 名山:著名的山岳。
8. 松声:松涛之声;形容风吹过松林发出的声音。
9. 幽:幽静;寂静。
10. 鹤梦:比喻清静闲适的生活。
11. 竹色:竹子的颜色。
12. 淡人:使人心情平静。
13. 秀顶:美称为头长而优异。
14. 蒙:覆盖;蒙受。
15. 霜雪:冰雪;比喻白发。
16. 清言:清晰明白的语言;此处指智慧之言。
17. 亘古:贯穿古代;自古至今。
18. 今:现在;当今。
19. 桐子:桐树的果实;常用来比喻琴。
20. 种成琴:种植梧桐树以制成琴。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以访求灵感的游历为主线,探讨了自然与内心的和谐共处,通过描绘深山古刹的宁静与纯洁之美,引导读者去追寻心灵深处的平静与安慰。
首联用“路尽询樵客”巧妙地引入对话,让读者感受到诗人兴致勃勃地寻找仙境的氛围。而“名山不觉深”则暗示出诗人访求灵感的执著和对秘境的无尽向往。
颔联中“松声幽鹤梦,竹色淡人心”形象地描绘出山林静谧的氛围,巧妙地将声音、色彩与人的心境融为一体,形成一种淡泊而又富有诗意的画面。
颈联“秀顶蒙霜雪,清言亘古今”再次强调在深山之中人与自然的融合,传达出古人崇尚自然、清静无为的精神风貌。
尾联则以两个疑问句作为结束,意指面对永恒的自然,一切人为的痕迹都将显得短暂和渺小。诗人借助于这一生动的意象提醒人们要珍惜当下,与自然和谐共处。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访光公兰若》是清代诗人何绛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在清朝康熙年间(公元1662-1722年)。
在这个时期,诗人何绛正处于人生的中期,经历了明清两朝的更迭,社会动荡不安。然而,他在这一时期创作了许多描绘自然山水和隐逸生活的诗歌,表达了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世界的不满。
在这一时期,清朝逐渐稳定了政权,但民间对异族统治的反感仍然存在。科举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但文化氛围仍然受到压制。在这种背景下,许多文人墨客选择了隐居山林,寻求心灵的慰藉。
何绛在这首诗中表达了他在探访光公兰若时的心境。兰若是佛教寺庙的一种,通常位于幽静的山林之中,为僧侣修行之地。诗人通过描绘兰若周围的景色,表达了对宁静、安详生活的向往,同时也反映出他对现实世界的忧虑和不满。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