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
古松奇石水潺潺,小小茅庵一两间。
野性自知难适俗,山林僻处且偷闲。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古老松树耸立,溪水潺潺流淌,附近有一座小茅屋两三间。我明白自己难以适应世俗的生活,所以在山间的僻静之处暂且寻找清闲的时光。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古松:古代的松树,这里指古老的松树。
2. 奇石:奇特的石头,这里指形状独特的石头。
3. 水潺潺:形容溪水流动的声音。
4. 小小茅庵:指简陋的小屋或寺庙。
5. 一两间:一间或多间,形容数量不多。
6. 野性:指自然纯朴的天性。
7. 自知:自己了解自己的情况。
8. 适俗:适应世俗生活。
9. 山林僻处:指山林深处的偏僻地方。
10. 偷闲:抽出空闲时间,表示暂时放下忙碌的生活享受宁静的时光。
去完善
赏析
《山中》一诗描绘了诗人袁燮隐逸于山间的情景。诗中通过“古松、奇石、水潺潺”的景物描绘,表现了山间景色的宁静与美丽。接着以“小小茅庵一两间”表达出诗人远离尘世,隐居山林的生活态度。
诗人采用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展现自己超脱世俗纷扰,享受宁静致远的境界。同时,他以“野性自知难适俗”表达了对自己独立精神的坚守,以及对世俗的不满与逃离。紧接着用“山林僻处且偷闲”传递了在远离喧嚣的偏远山林中,得到身心休憩的恬淡心境。整首诗层次分明,意蕴悠长,展现了诗人深远的内心世界和对生活的独特见解。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山中》这首诗是宋代诗人袁燮的作品,创作于公元12世纪至13世纪之间。这个时期的中国正处于南宋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有较大的发展。
袁燮(1144-1224),字和叔,庆元府鄞县人。他是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学者、政治家和教育家,曾担任太学博士、国子监祭酒等职务。袁燮学识渊博,品德高尚,深受朝廷和社会的尊重。
在袁燮创作《山中》这首诗的时期,南宋政治相对稳定,经济发展迅速,文化艺术繁荣。然而,社会矛盾仍然比较尖锐,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时有激化。在这个背景下,袁燮选择归隐山林,过上了田园生活。
《山中》这首诗描绘了袁燮在山中的隐居生活,表达了作者对自然景色的赞美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在诗中,袁燮通过描绘山中的美丽景色,表达了他的超脱尘世、追求自由的思想感情。这种思想情感与当时的社会环境密切相关,反映了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社会的憧憬。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