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赠蒋德言昆仲三首 其二

标题包含
赠蒋德言昆仲三首 其二
平生寡所谐,疎拙以自守。 天钟凿枘性,人弃我独取。 世道方荆榛,营利不绝口。 我欲挽衰俗,每每掣其肘。 仕版谓假途,何用医国手。 再拜谢诲言,古人贵不苟。 乘田与委吏,勤勤鲁中叟。 吾心不可昧,岂问人知否。 此意当与谁,寄我二三友。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袁燮(1144年-1224年),字和叔,号絜斋,庆元府鄞县(今浙江宁波)人。南宋著名理学家、教育家,与杨简、陆九渊、舒璘并称“甬上四先生”。 袁燮自幼聪颖好学,年轻时师从陆九渊,深受其影响。乾道五年...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平素里鲜有与他人投契,我只愿保持疏离和笨拙的自我。 天生的凿枘之才,他人弃我而独取。 世界之道如荆棘丛生,争名夺利之声不绝于耳。 我想挽回这个衰退的风俗,却屡屡受到阻碍。 世人认为仕途是借用的途径,何须济世之才。 再次感谢教诲之言,古人重视不违心行事。 就如曾担任农民的孔子、管仓库的子夏一样,勤劳诚恳地在鲁国游历。 我心无法被蒙蔽,何需询问他人是否知晓。 此般情意应当传递给谁?寄予我的二三知己。
去完善
释义
1. "平生寡所谐":谐,相和谐;指平时很少与他人协调配合。 2. "疎拙以自守":疏,疏离;拙,愚笨;疏拙,愚钝粗疏;自守,自我约束。 3. "天钟凿枘性":钟,积聚;凿,榫头;枘,榫眼;形容天性使然,像树木生长出榫头和榫眼那样自然地与人相处。 4. "人弃我独取":形容特立独行,不受世人影响。 5. "世道方荆榛":荆榛,荆棘丛生;比喻社会纷乱复杂。 6. "营利不绝口":形容人们汲汲追求金钱利益,喋喋不休。 7. "我欲挽衰俗":衰俗,颓靡的风俗;表示想要力挽颓靡的社会风气。 8. "每每掣其肘":掣,牵制;肘,手臂;比喻总有人妨碍自己的工作。 9. "仕版谓假途":仕版,官员名册;假途,借助途径;意思是做官只是暂时的途径。 10. "何用医国手":医国手,治理国家的人才;表示自己并不具备治国之才。 11. "再拜谢诲言":表示对教诲的感谢。 12. "古人贵不苟":苟,随便;意思是古人重视不随便行事。 13. "乘田与委吏":乘田,古代一种管理农田的官职;委吏,古代一种管理仓库的官职;这里指孔子曾任过的两个职务。 14. "勤勤鲁中叟":鲁,鲁国;叟,老人;指孔子的敬业精神。 15. "吾心不可昧":昧,隐瞒;指自己的内心想法不能隐瞒。 16. "岂问人知否":岂,反问语气词;表示无须关心别人是否理解自己。 17. "此意当与谁":表达这番心意应该告诉谁呢? 18. "寄我二三友":寄托给我两三个朋友。
去完善
赏析
本诗为袁燮《赠蒋德言昆仲三首》之二,抒发诗人坚守道德、慎思仕宦的思想感情。首联作者介绍自己性格疏拙,但有坚定的信念。颔联通过比喻展示自己的个性,“凿枘”来自木匠工具,指合乎天性的品质,表明自己坚定的信仰,不因世人抛弃而动摇。颈联描绘了社会风气的败坏,人们纷纷追求名利,作者希望自己能挽救这种风气。然而,作者在尾联表达出自己在仕途上的困惑:为何寻求仕宦被认为是谋求私利,而非践行治国之才呢?诗人感慨古人的美德,警示自己要如曾参般勤奋努力,不要过于在乎他人的看法。最后作者将自己心中的疑虑传达给朋友,希望得到理解与支持。整首诗表露出诗人作为文人的执着精神及社会责任意识,体现出当时社会的矛盾与道德诉求。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赠蒋德言昆仲三首·其二》是南宋著名诗人、政治家袁燮(1144年-1224年)所作。这首诗创作于南宋时期,其时正是金兵南下侵扰江南,国家局势动荡不安的历史时期。 在创作这首诗的时候,袁燮曾任国子监祭酒、工部侍郎等要职,对国家的政治和军事形势有着深刻的理解。他关心民生疾苦,忧心忡忡地关注着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在这首诗中,他以深入浅出的笔触描绘了当时社会现实的情景,表达了他对国家和民族的深厚情感。 该诗的创作背景体现了作者身处南宋时期的复杂社会环境。当时虽然宋金议和,但金兵时常南下侵扰江南,导致民不聊生。袁燮以其敏锐的政治洞察力和深厚的家国情怀,通过诗歌表达了对于国家现状的忧虑和对未来发展的期待。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