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花上侯使君
秋雨洗残暑,秋空渺寥廓。
秋清入花骨,风致殊洒落。
何人剪瑠璃,被以宝璎络。
英英妙点缀,细细疑纷错。
谁知一粟中,十里香喷礴。
自便金气爽,不赴东皇约。
黄裳得中正,无心羡丹雘。
我欲纵幽赏,村醪不堪酌。
攀折不辞劳,相对空索寞。
风流贤使君,襟怀富丘壑。
敬为使君寿,芳菲两相若。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秋雨洗净残留的炎热,秋天的天空浩渺无边。
秋季的到来让花朵更加清雅,风韵脱俗且潇洒。
是谁裁剪了琉璃般的云朵,如珠宝般镶嵌其中?
那闪烁的光芒美妙如画,仿佛丝丝细线交错交织。
谁能想到小小的花朵,却能散发出十里的香气?
自然环境的清净让心情爽朗,不再去赴春天的约会。
黄色的衣裳展现出端庄的气质,心中并无艳羡红色的热情。
我想要放纵自己去欣赏这美景,无奈村里的酒无法饮用。
努力攀折花卉不辞辛劳,但内心依然感到空虚寂寞。
那位风流调傥的使君啊,胸怀宽广如高山峡谷。
让我们共同举杯祝使君长寿,共享这美好的芳菲岁月。
去完善
释义
1. "秋雨洗残暑":残暑,指夏天的尾声,即初秋的炎热天气。这句诗意味着凉爽的秋雨使得夏天炎热的余温渐渐消退。
2. "秋清入花骨":秋清,指秋天的清新气候;花骨,花的枝干。这句话描绘了秋天的清新气息渗透到桂花的枝干之中。
3. "何人剪瑠璃":瑠璃,一种似玻璃的光滑材料,这里用来比喻桂花的叶子;剪,修饰、装饰之意。这句话形象地描述了桂花的叶子像琉璃一样光滑美丽。
4. "被以宝璎络":被,披在...之上;宝璎络,珍贵的项链饰品。这句话表示桂花的叶子和花朵就像挂满了珠宝的璎珞一样华丽。
5. "英英妙点缀":英英,形容花的美妙;点缀,装饰、装点。这句话赞美桂花的美丽点缀了秋天的大自然。
6. "谁知一粟中,十里香喷礴":一粟,指桂花的花粒非常小;十里香,指桂花的香气能够传播很远的距离。这两句诗意指虽然桂花的花粒很小,但其香气却能传得很远。
7. "自便金气爽":自便,自然而然地变得;金气,秋天的气象;爽,清爽。这句话表示随着秋天的到来,空气变得清爽宜人。
8. "黄裳得中正":黄裳,黄色衣物,这里用来象征桂花;中正,中庸之道,不偏不倚。这句话赞美桂花的品质符合中庸之道。
9. "我欲纵幽赏":纵,尽情享受;幽赏,欣赏宁静美好的景色。这句话表达了诗人想要尽情欣赏美丽的桂花景象的意愿。
10. "攀折不辞劳":攀折,采摘;不辞劳,不怕辛苦。这句话表现出诗人为了观赏和采摘桂花愿意付出辛勤的努力。
11. "风流贤使君":风流,风度和才华出众;贤使君,指品德高尚的地方长官。这句话表达了对地方长官的赞誉,认为他既有风度又有才华。
12. "敬为使君寿":寿,祝寿,祝愿健康长寿。这句话向地方长官表达祝福,祝愿他健康长寿。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桂花的诗。诗人从秋天的景象写起,通过秋雨、秋空等元素,营造出一种清凉宜人的氛围。接着,他详细地描述了桂花的形象和品质:桂花的花朵细小精致,像被镶嵌在琉璃中的宝石一样闪耀;它们的香气浓郁,即使在很小的空间内也能飘散很远。诗人在此强调了桂花的美丽和独特之处。
此外,诗人还赋予了桂花一种独立的精神风貌:桂花并不受其他花朵的影响,也不去迎合自然的约定,它们独自盛开,坚守自己的芬芳。这使得桂花成为了一种象征,表达了诗人对于自由、独立和高尚品质的赞美。
最后,诗人通过对“风流贤使君”的赞美,表达了对这位友人深深的敬意。整首诗意境深远,语言优美,给人以丰富的想象空间和审美享受。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桂花上侯使君》这首诗是宋代诗人袁燮在庆元四年(公元1198年)创作的。在这个时期,袁燮因为直言进谏而受到了当朝权臣韩侂胄的不满,被贬谪到了浙江衢州的府学教授一职。
在宋朝中晚期,国家政治日趋腐败,士人之间的党争愈发激烈。以韩侂胄为首的主战派和以赵汝愚为主的主和派之间矛盾不断激化。在这场政治斗争中,袁燮作为一个忠诚正直的士人,因对时政不满而选择了坚定地站在了主和派一方。然而,由于主战派的权势逐渐巩固,使得像袁燮这样的主和派士人在朝中难以立足。最终,袁燮因此被贬官,离开了京城临安。
来到衢州之后,袁燮的生活并未变得轻松。一方面,他需要面对来自地方官僚的压力;另一方面,他也得忍受与家人分离的痛苦。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他以桂花为题,创作了这首表达自身感慨的诗篇。诗中将桂花的香气比作自己的才德,表达了对自身价值的不甘埋没;同时将花上的露水比作朝廷的黑暗势力,表现了他对现实政治的不满和无奈。通过这样的象征手法,诗人在含蓄地表达了自身的处境和心境,同时也透露出了他对未来的期待和信念。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