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渡江

标题包含
渡江
浮天传自昔,万古一澄清。 月耿光犹烂,风号势欲倾。 滔滔原不竭,漠漠却无声。 便欲乘槎去,临风试濯缨。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袁燮(1144年-1224年),字和叔,号絜斋,庆元府鄞县(今浙江宁波)人。南宋著名理学家、教育家,与杨简、陆九渊、舒璘并称“甬上四先生”。 袁燮自幼聪颖好学,年轻时师从陆九渊,深受其影响。乾道五年...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浮天传说自古就有,宇宙永恒清澈光明。 明亮的月光仿佛灿烂烟火,呼啸的风声似乎要倾倒一切。 水流滚滚不绝,但广袤的沙漠却寂静无声。 就想要驾着木筏前往,迎风而立试试清洗我的帽子。
去完善
释义
1. 浮天:指水面的宽广无边。 2. 传自昔:自古流传下来的传说。 3. 万古:极言时间久远。 4. 一:都,全部。 5. 澄清:清澈明净。 6. 月耿:明亮的月光。 7. 光犹烂:光芒依然璀璨。 8. 风号:风吹的声音。 9. 势欲倾:形容风浪汹涌,仿佛要把船只倾倒。 10. 滔滔:形容江水滚滚不绝。 11. 漠漠:形容水波荡漾的样子。 12. 无声:形容水面平静。 13. 乘槎:乘坐木筏渡河。 14. 临风:面对风吹。 15. 试濯缨:尝试洗濯头巾。
去完善
赏析
本诗名为《渡江》,作者袁燮以自然界的景象为主题,通过对月亮、风声、江水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江水和宇宙的深刻观察和理解。 首联"浮天传自昔,万古一澄清",传达了天地永恒的概念。"浮天"一词表示天空,"万古"则表达了时间的无垠。同时,“澄清”用以形容水的清澈和江面的宁静,为接下来的景色描写做了铺垫。 颔联"月耿光犹烂,风号势欲倾",以月和风作为主要意象,通过比喻和拟人手法表达了江面上的情景。“月耿”指的是月光洒在江面上,波光粼粼。而“风号”则为风声呼啸之意,诗人把风声赋予了力量,形象地描绘了风吹过水面产生的动荡感。 颈联"滔滔原不竭,漠漠却无声",写出了江水流动时看似源源不绝但又无声无息的特点。"滔滔"描述了江水的流淌不息,"漠漠"则表示了水声的微弱。这两句诗传达了诗人对江水独特而又深刻的理解,并体现出他敏锐的观察力和感知力。 尾联"便欲乘槎去,临风试濯缨",表达了诗人想乘风波,扬帆远航的愿望。“槎”即竹筏,诗人借此表达自己渴望远离尘世纷扰,寻求心灵的安宁。"濯缨"则有洗净帽缨的含义,意味着诗人希望摆脱尘世的烦恼,保持高洁的品质。整首诗以其深邃的思想和高超的艺术技巧,展现了一幅宁静又充满生机的江景图,寓意深远。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渡江》是南宋时期诗人袁燮的一首描绘长江壮丽景色的诗篇。这首诗创作于公元1163年,正值南宋时期,距离靖康之耻已有50多年。此时中原沦陷,北宋灭亡,南宋偏安江南一隅。诗人在这一历史背景下,以长江为载体,抒发忧国忧民的情怀。 在创作此诗时,袁燮任江东安抚使兼知建康府,负责江淮防务。他因忧国忧民而赴前线,目睹国家山河破碎、百姓疾苦,感慨万千。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民族的忧虑,也反映了他在这一特殊时期的个人情感和生活经历。 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南宋王朝对内采取妥协政策,对外则寻求与金朝达成和议,以求得暂时的安宁。然而,这种局面并未持续太久,南宋内部矛盾激化,农民起义不断爆发,金兵也多次南侵。这使得诗人更加忧心忡忡,也促使他创作了许多反映时代风貌的作品。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