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咏竹

标题包含
咏竹
此君林下静无尘,苗裔生来便逸群。 头角崭然圆玉峙,养成直节要凌云。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袁燮(1144年-1224年),字和叔,号絜斋,庆元府鄞县(今浙江宁波)人。南宋著名理学家、教育家,与杨简、陆九渊、舒璘并称“甬上四先生”。 袁燮自幼聪颖好学,年轻时师从陆九渊,深受其影响。乾道五年...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这位先生生活在树林之下,宁静而超脱世俗,他的后代从出生起就与众不同。他们的头顶饱满且圆润,如同玉石般屹立不倒,他们茁壮成长,挺直了腰杆,仿佛想要直冲云霄。
去完善
释义
1. 此君:这里指竹子。 2. 林下:竹林之下。 3. 静无尘:形容环境静谧无污染。 4. 苗裔:后代、子孙。这里指新生的竹子。 5. 生来:出生以来。 6. 便:立刻、马上。 7. 逸群:超过同类。 8. 头角:比喻才识出众。 9. 崭然:突出、高耸。 10. 圆玉峙:形容竹子挺拔直立。 11. 养成:培养、培育。 12. 直节:挺直的竹节。 13. 要:表示意愿或目的。 14. 凌云:直上云霄,寓意志存高远。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竹子的特质与精神风貌。诗人将竹子比作一位在宁静树林中修养身心的君子,表达了竹子与世无争、遗世独立的品性。同时,诗中还提到“苗裔生来便逸群”,暗示了竹子优越的品质和超凡的品性。 此外,“头角崭然圆玉峙,养成直节要凌云”,这两句形象地描述了竹子的高洁形态和壮志凌云的精神风貌。通过“头角崭然”和“圆玉峙”的比喻,展现了竹子不屈不挠、坚定向前的气节;而“养成直节要凌云”则表达了竹子心怀壮志,渴望凌驾云霄的抱负。整首诗洋溢着对竹子精神的赞美之情,借竹子形象寓含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崇高品质的追求。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咏竹》是南宋诗人袁燮的一首赞美竹子坚韧精神的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公元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即南宋时期。在这个时代,中原地区战乱频繁,民众生活困苦,但南方相对安定,经济和文化较为繁荣。 袁燮生活在这一时期,他曾任国子正、太学博士等职,学识渊博,主张经世致用。他的诗歌作品多抒发了忧国忧民的情怀和对国家民族的忠诚。这首《咏竹》正是表达了诗人对竹子坚韧不屈精神的赞美,以及自己立志为国家效力、为民服务的信念。 在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下,竹子作为一种常见的植物,被人们赋予了深厚的象征意义。竹子象征着君子之风,代表了坚韧、刚直、纯洁的品质。在战火纷飞的年代,这种品质显得尤为珍贵。因此,袁燮通过描绘竹子的形象,表达了对祖国和人民的深深关切之情。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