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工部挽歌三首
锦帐为郎日,金门待诏时。杨宫先上赋,柏殿几连诗。
瞬息琴歌断,凄凉箫挽悲。那堪霸陵岸,回首望京师。
宅兆西陵上,平生雅志从。城临丹阙近,山望白云重。
会葬知元伯,看碑识蔡邕。无由接神理,挥涕向青松。
常时好宾客,永日对弦歌。是日归泉下,伤心无奈何。
墓庭人已散,祭处鸟来过。碑石生苔藓,荣名岂复多。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华丽的帐幔, 为才子佳人披上了亮丽的外衣, 企盼在朝廷有所作为. 杨贵妃朝宫的诗意连绵, 却也不过几度春秋. 琴声如歌般悠扬短暂, 瞬间即逝, 留下的是萧瑟低沉的挽歌. 无法忍耐的那霸陵之畔, 回过头来遥望京城的风采.
安息之地在西陵之上, 这是他们平生的志愿. 城市离皇家的宫殿很近, 而山的方向则是云雾缭绕,白云悠悠. 集会是为了哀悼, 看碑则了解蔡邕的生平. 无从触及他们的精神世界, 只能向着苍松挥手泪别.
生前爱结交朋友, 一起度过欢快的时光. 但今天他们已经归向了黄泉, 留下的只有悲伤和无奈. 墓地的人已经散去, 鸟儿飞来觅食. 墓碑上的字已渐被苔藓覆盖, 他们往日的光辉还能有多少呢?
去完善
释义
1. 李工部:指唐朝诗人李邕,曾任工部侍郎,善诗文,因遭权臣陷害,被赐死于狱中。
2. 锦帐为郎日,金门待诏时:这两句形容李邕在朝廷任职时的情景。锦帐,华美的帐篷;为郎,做官的意思;金门,皇宫大门;待诏,等待皇帝的召见。
3. 杨宫先上赋,柏殿几连诗:这两句写李邕才情出众,在杨贵妃的宫中率先献上辞赋,在柏梁殿多次写诗。
4. 瞬息琴歌断,凄凉箫挽悲:形容李邕突然离世,令人悲痛。瞬息,一瞬间;琴歌,指李邕创作的歌曲;萧挽,用萧演奏哀曲。
5. 那堪霸陵岸,回首望京师:这一句写出在李邕安葬的霸陵岸,人们回首遥望长安(京师)的场景。那堪,难以忍受;霸陵,汉文帝陵墓,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
6. 宅兆西陵上,平生雅志从:这句是说李邕安葬在西陵,实现了他生前的愿望。宅兆,墓地;西陵,在今北京市附近;雅志,高尚的志向。
7. 城临丹阙近,山望白云重:这两句描绘了李邕墓地的环境,靠近皇宫,可望见远方的山和白云。丹阙,红色的宫殿;白云,代指远方的高山。
8. 会葬知元伯,看碑识蔡邕:这两句表示来参加葬礼的人都是知己,通过看墓碑就能认出李邕这位才子。会葬,一同参加葬礼;元伯,指李邕;蔡邕,东汉末年著名的文人,擅长书法篆刻。
9. 无由接神理,挥涕向青松:无法与逝去的李邕交流,只能对着墓地上的青松流泪。无由,无法;接神理,与死者沟通;青松,寓意坚强不屈。
10. 常时好宾客,永日对弦歌:生前喜爱结交客人,整日沉浸在音乐之中。常时,平时;永日,整天;弦歌,弹奏乐器唱歌。
11. 是日归泉下,伤心无奈何:这一天李邕离世,人们感到无比悲伤却无能为力。是日,这一天;归泉下,指死亡;奈何,无可奈何。
12. 墓庭人已散,祭处鸟来过:墓前祭拜的人们已经散去,只有鸟儿在墓地上飞来飞去。墓庭,墓地;祭处,祭祀的地方。
13. 碑石生苔藓,荣名岂复多:墓碑上长满了苔藓,一代才子就此长眠,名声不朽。碑石,墓碑;荣名,美好的声誉。
去完善
赏析
《李工部挽歌三首》此诗通过对李工部的往事回忆和对亡者的哀思表达对李工部的悼念之情。在首句“锦帐为郎日,金门待诏时”中描绘了李工部当年为官的情景。接下来的诗句“杨宫先上赋,柏殿几连诗”以汉朝的杨雄和柏梁台来比喻李工部诗才横溢,他文思敏捷,所作诗歌受到皇帝的赞誉。而“瞬息琴歌断,凄凉箫挽悲”则表达了音乐停止后的瞬间宁静以及丧事的悲伤气氛。后面的诗句如“那堪霸陵岸,回首望京师”则表现了对亡者的不舍之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李工部挽歌三首》是唐朝著名文学家、政治家张说创作的一组悼念诗,此诗歌颂了已故的李工部的品德和功绩。这组诗篇创作于唐玄宗开元时期(713年-741年),这是唐朝最为鼎盛的时期,政治开明,经济繁荣,文化艺术发展迅速。
在这个时期,张说在朝廷任职多年,历任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重要职务,成为皇帝的辅政大臣。然而,他在官场上也经历了多次起起落落,曾一度被贬谪到边远地区。这些人生经历使他深刻体验到宦海沉浮的艰辛,也为他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
当时,唐朝社会风气开放,文人墨客崇尚风流雅趣,喜欢结交朋友,追求人生的真善美。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张说与李工部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为悼念这位挚友,他写下了这三首感人至深的挽歌。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