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源和尚赞
耳根聩兀如鸱,项颈缩拗如馿,有问东却答西。
未尝许可,说甚传持。
临行三转语,自起一团疑。
几多吞不下,背后乱针锥。
咬定牙关供死款,铁牛耕破舌头皮。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暂无最新数据,快去完善吧~
去完善
释义
1. 聩:耳聋。2. 鸱:猫头鹰,一种鸟类。3. 项颈:脖子。4. 缩拗:弯曲。5. 馿:同“驴”。6. 许可:允许。7. 说甚:谈论什么。8. 传持:传授经典。9. 临行:将要离开时。10. 三转语:佛教中的一种问答方式。11. 一团疑:表示有很多疑问。12. 吞不下:指难以理解。13. 乱针锥:比喻内心混乱。14. 咬定:坚定地坚持。15. 死款:死心塌地。16. 铁牛:比喻坚定的决心。17. 耕破:破坏。18. 舌头皮:舌头表面。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赞美了松源和尚的个性特点和修行精神。松源和尚的形象在这里被描绘得极为生动:他耳朵聋得像猫头鹰,脖子僵硬得像驴子,回答问题总是牛头不对马嘴。他从不轻易许可或传授佛法,他的行为和言语让人产生许多疑惑。然而,即使面临困境和挑战,他也坚定地坚守自己的信仰,就像用铁牛耕破舌头皮一样坚决不屈。这首诗通过对松源和尚外在形象的描绘,展示了他的内心坚韧和信念执着。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松源和尚赞》是南宋著名诗人文天祥所作的一首赞颂松源和尚的诗篇。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在南宋末年,即公元1278年至1282年之间。在这段时间里,文天祥正在为抗击蒙古侵略者而战,他的生活充满了艰辛和挑战。然而,他并未被困境所击败,反而在逆境中展现出了坚定的信念和高尚的品质。
在南宋末年,国家正处于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蒙古军队南下侵略,占领了大片土地,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文天祥在这关键时刻,毅然投身于抗蒙斗争,誓死捍卫国家的尊严和民族的生存。他在战场上英勇奋战,屡次立下赫赫战功,成为南宋军民心目中的英雄。
在这个过程中,文天祥结识了松源和尚。松源和尚是一位有着高尚品德和崇高信仰的僧人,他在战争中积极救助百姓,为国家和民族奉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文天祥深受松源和尚的影响,对他产生了深深的敬仰之情。为了表达对松源和尚的敬意,文天祥写下了这首《松源和尚赞》。
在诗中,文天祥以赞美松源和尚为主题,通过描绘松源和尚的形象和事迹,表达了他对高尚品质和人格的敬仰。同时,这首诗也反映出文天祥在面对国难家仇时的坚定信念和无私奉献的精神。这首诗既是对松源和尚的赞美,也是文天祥自身品格的真实写照。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