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为槐迳弟赋亦爱

标题包含
为槐迳弟赋亦爱
无私天地情,物我岂殊形。 此事关方寸,何人立户庭。 一琴调舜曲,半壁写西铭。 万虑境常适,谁能羡独醒。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薛嵎(1167年-1230年),字仲止,号云泉,南宋诗人。他出生于浙江绍兴府山阴县(今浙江省绍兴市)的一个书香世家,自幼聪颖过人,勤奋好学。 薛嵎年轻时曾参加科举考试,但并未取得功名。后来,他在地方...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无私能显天地真情,你我皆为一躯同等形态。 此事关系心灵深处,谁又能在此处立足立家? 抚一曲舜帝之琴,以传达神圣旨意;绘半壁江山,述说西方道德信仰。 万般忧虑中,如能有合适的心境,又有谁会羡慕孤独清醒之人呢?
去完善
释义
1. "槐迳弟":可能指诗人薛嵎的弟弟,字槐迳。此处为名字省略形式,通过题目可知作者为其胞弟赋诗。 2. "亦爱":即同时爱好。这里指的是在诗人的生活中,对亲情、友情和对音乐的热爱同等重要。 3. "无私天地情,物我岂殊形":以天地之情比喻父母对子女的关爱,强调无私精神。"物我"表示自然与人类,"殊形"表示不同形态。 4. "此事关方寸,何人立户庭":心灵感触与个人境遇息息相关,暗示诗人内心的矛盾挣扎。"方寸"指心,"立户庭"表示立足于家庭或社会地位。 5. "一琴调舜曲,半壁写西铭":强调音乐给人带来的愉悦,以及对书法艺术的热爱。"舜曲"是赞美舜帝的音乐才华,"西铭"则是歌颂书法家王羲之的技艺。 6. "万虑境常适,谁能羡独醒":在纷扰的世间保持心态平和,无法羡慕那些因清醒而痛苦的人。"独醒"在这里表达出对生活的洞察和执着。
去完善
赏析
在这首《为槐迳弟赋亦爱》中,诗人薛嵎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表达了其追求和谐、平衡的人生态度。首先,诗人提到“无私天地情”,意味着自然界是无私的,它给予万物同样的关爱。这种无私的精神在诗人看来是至高无上的,也是人类应该追求的境界。接下来,诗人通过对比,强调人类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并非绝对的对立,而是相互依存、共同生长的关系。 诗的后两句则是对现实社会中人们所面临的困境的揭示。诗人指出,当人们过分关注个人利益时,往往忽略了与他人的和谐共处。而真正的智者,能以平和的心态面对生活的种种困扰,保持内心的平静与安宁。 诗歌的后四句则是诗人对自己生活态度的描述。他选择了舜曲(古琴曲)和西铭(儒家经典之一)作为自己的精神寄托,表现出他对古代文化的热爱和对先贤智慧的敬仰。同时,他也认为生活中的烦恼和忧虑都是暂时的,只要内心能保持平和,便能在任何环境中找到快乐。这样的心态,使得诗人摆脱了世俗的烦恼,达到了心灵的解脱。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为槐迳弟赋亦爱》是南宋诗人薛嵎的作品。据史书记载,薛嵎生于南宋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卒于宝祐二年(1254年),字宾日,号东溟,婺州兰溪县(今浙江兰溪)人。他的父亲早逝,家境贫寒,但他勤奋好学,以诗闻名。 在薛嵎生活的时期,正值南宋末年,国家政治腐败,金兵南侵,社会动荡不安。这一时期的诗人多关注国家命运,感慨时局,抒发忧国忧民之情。薛嵎也不例外,他的作品充满了对国家和人民的忧虑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这首《为槐迳弟赋亦爱》就是他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诗中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亲人的关爱之情。诗人通过描绘自然界的美景,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家乡故土的热爱。这首诗的语言质朴,情感真挚,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