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军行七首·其四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青海湖上的连绵白云使远方的雪山变得暗淡,一座孤独的城堡远远地望着玉门关。经历了无数次的战斗和沙场的磨砺,战士们身披金色的盔甲,发誓不攻克楼兰城就决不返回。

去完善
释义
《从军行七首·其四》 王昌龄
注释:
1. 青海:古地区名,在今中国青海省一带。
2. 长云:指广阔的云层。
3. 暗雪山:被云层遮住的雪山。
4. 孤城:指孤立的城池,这里指唐军的边塞营地。
5. 遥望:远远地看。
6. 玉门关:中国古代西北边疆的重要关隘,位于今甘肃省敦煌市西北小方盘城。
7. 黄沙:指沙漠地带。
8. 百战:形容战争频繁。
9. 穿金甲:形容在战斗中磨砺战衣,使得金甲更加光亮。
10. 不破楼兰终不还:古代西域国名,这里代指敌军。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不击败敌军,就誓不返回。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边塞戍楼将士英勇斗志的诗。起句“青海长云暗雪山”以壮丽的边塞景色入题,赋予画面一种苍茫的氛围;次句“孤城遥望玉门关”勾勒出一幅清晰的戍楼图景,展现出戍楼的孤独与豪放气质。接下来的“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则激情昂扬,生动展现了戍楼将士不畏艰辛、坚韧不拔的战斗精神。全诗通过对边塞景象的描绘和戍楼将士壮志豪情地抒发,表达了对守卫边疆将士们崇高的敬意和对国家民族精神的赞颂。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从军行七首·其四》是唐代著名诗人王昌龄在边塞生活时期创作的一组诗歌作品。这组诗以激昂的战斗精神和豪放的情怀展现了中国古代戍边将士的英勇风貌和崇高的民族精神。
创作于盛唐时期(约公元712-755年)的王昌龄,以其独具匠心的诗歌技巧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赢得了诗坛的广泛赞誉。在他的一生中,经历过多次边塞之行,积累了丰富的军事知识和深厚的民族情感。他的边塞诗歌不仅是对边关生活的真实写照,更是对人生理想的热切追求和对国家命运的深沉思考。
这一时期,唐朝国力强盛,对外战争频繁,边塞成为诗人们关注的热点。许多诗人都以边塞为题材,抒发自己的豪情壮志。王昌龄的这首《从军行七首·其四》正是这个时代的产物,通过描绘边塞风光和战斗场面,展现了戍边将士们无畏艰险、保家卫国的崇高精神。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