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问子规

标题包含
问子规
绿柳阴中问子规,劝人归是劝春归。 人须回首春须暮,何不成都西去飞。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白玉蟾(1293年-1368年),原名朱重八,后改名为朱元璋,字国瑞,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人。他是明朝的开国皇帝,在位三十一年(1368年-1399年),年号洪武。 朱元璋出身贫寒,曾做过和尚和乞...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在绿柳成荫的地方询问杜鹃鸟,它劝说人们回家实际上是在提醒春天即将结束。人生有时需要回顾过去,而春天也有日落的时候,何不在这个时候飞往成都西边呢?
去完善
释义
1. 子规:即杜鹃鸟,在中国文学中常用作象征悲苦、离别等情感。 2. 绿柳阴中:描述春天柳树嫩绿的枝叶遮蔽阳光的场景。 3. 劝人归:意指劝说人们回家。 4. 是:表示肯定或强调的语气助词。 5. 春须暮:意指春天即将结束。 6. 何不:反问词,意为“为什么不”。 7. 成都:四川省省会,这里代指归宿地或家乡。 8. 西去飞:向西飞行,指向家的方向。
去完善
赏析
《问子规》这首诗通过对子规鸟的询问,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思考和对春天的赞美。首句“绿柳阴中问子规”描绘了在绿树成荫的环境中聆听子规鸟鸣叫的画面,展现了春天的美好景象。接着,诗人在第二句中指出,子规鸟的叫声“劝人归”实际上是在呼唤春天回归大地,暗示了春天的短暂和美好。紧接着,第三句“人须回首春须暮”提醒人们要珍惜眼前的春光,同时要关注季节的变换,认识到春天的离去是无法抗拒的自然规律。最后,诗人以反问的形式提出建议:既然子规鸟在春季结束时会飞往西方,为什么人们不也跟随它的脚步,去寻找新的生活呢?这一问,既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又传达出了顺应自然、勇敢追求的精神内涵。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问子规》是南宋著名诗人、道教大师白玉蟾的杰出作品之一。这首诗创作于宋宁宗嘉定年间的某个春天,诗人在福建武夷山修道期间,看到满园春色和杜鹃鸟哀鸣的景象,触景生情,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具有浓厚哲理意味的诗篇。 在这个时期,白玉蟾虽然身披道士服饰,但他并非只局限于求仙问道的生活,他始终关注着国家命运和社会现实。嘉定年间,南宋政权内忧外患不断,政治腐败,民生疾苦,这些都使白玉蟾感到痛心疾首。因此,他的许多诗篇都表达了忧虑国事、关注民生的思想感情。在《问子规》一诗中,白玉蟾以杜鹃鸟的哀鸣为引子,将个人命运的哀叹与国家命运的关切紧密结合起来,从而表达出深沉的家国之思。 此外,白玉蟾生活的时代正值宋金对峙,南宋偏安江南,北方广大地区沦丧于金人之手。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白玉蟾作为一个爱国文人,心中充满了对国家的忧患意识。他在《问子规》中以杜鹃鸟的形象象征国家的苦难与民众的不幸,既是对现实社会的强烈批判,也是对民族未来的深切期盼。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