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花
小桥划水剪荷花,两岸西风晕晚霞。
恍似瑶池初宴罢,万妃醉脸沁铅华。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这座桥上躺着一条流水轻拂过的荷叶,而两旁的岸边正沐浴在落日的余晖中。这场景如同刚从天宫盛宴散场归来,万妃们微红的脸庞透露出了沉醉其中的神情。
去完善
释义
1. 小桥:即简易的木板桥。
2. 划水:在水上划过。
3. 剪荷花:修剪过的荷花。
4. 西风:指从西边吹来的风。
5. 晕:晕染。
6. 霞:夕阳余晖。
7. 恍似:好像、似乎。
8. 瑶池: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仙境之地。
9. 宴罢:宴会结束。
10. 万妃:众多的妃子。
11. 醉脸:喝醉后的面庞。
12. 沁:渗入、浸润。
13. 铅华:比喻妇女粉黛。
去完善
赏析
《荷花》这首诗,以画入诗,巧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秋日荷花图。诗人通过对小桥上荷花的描述,表现出荷花特有的韵味和气质。两岸的荷花被微风轻拂,如在水中翩翩起舞。夕阳西下,霞光映照在荷花上,使其更加光彩夺目。
“恍似瑶池初宴罢”这句诗中,诗人将眼前的美景比作仙境瑶池,使整幅画面更具神秘色彩。同时,以“初宴罢”形容荷花,赋予了它们一种宴会之后微醺的神态,形象生动地展现了荷花在晚风中摇曳生姿的情态。
“万妃醉脸沁铅华”则借喻醉酒后的贵妃面容,形象地描绘出荷花在晚霞映衬下的美艳姿态。这里的“万妃”并非实指,而是用以表现荷花的繁多与美丽。而“醉脸”和“沁铅华”则是诗人以拟人的手法,赋予荷花一种迷人的神韵,从而使整首诗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荷花》是南宋诗人白玉蟾创作的一首咏物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南宋时期(1127-1279年)。
在南宋时期,白玉蟾生活在一个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中。当时,宋朝正处于金、蒙等外族的侵略之下,国土分裂,民生疾苦。白玉蟾作为一个爱国诗人,他对于国家的命运和人民的苦难有着深刻的关注。在他的诗歌中,常常流露出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忧虑以及对人民生活的关切。
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白玉蟾创作了这首《荷花》。他以荷花为象征,表达了自己对高洁品质的赞美和对美好世界的向往。荷花的形象代表了诗人的理想人格,即在面对困境时,依然能保持纯洁的品质和高尚的风骨。同时,这首诗也反映了诗人对现实社会的批判,揭示了当时社会中的虚伪和不公。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