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
桂轮秋半出东方,巢鹊惊飞夜未央。海上风云摇皓影,
庾亮恃才高更逸,方闻墨翰已成章。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月亮在秋季的一半时出现在东方,喜鹊因为月光而受到惊吓,开始在夜间飞翔。海上的风云伴随着明亮的月光摇曳。
庾亮凭借着过人的才华,显得更高雅脱俗。我们刚刚听说他的书法已经完成了新的篇章。
去完善
释义
1. 桂轮:比喻明月,来源于古人对月亮的称呼之一——桂魄。
2. 秋半:指秋天的一半,即中秋时分。
3. 东方:太阳升起的地方,此处指月亮从东边升起。
4. 巢鹊:喜鹊,这里表示受惊吓的动物。
5. 夜未央:夜深还未结束的时候。
6. 海上:海洋之上,此处可能暗含咏月诗中常有的“海上生明月”的意境。
7. 风云:形容海面上的风浪。
8. 皓影:明亮的月光投影在波浪上的景象。
9. 庾亮:东晋著名文人,与诗句无关,此处可能为作者自喻。
10. 恃才高更逸:凭借卓越的才华保持潇洒的风度。
11. 方闻:刚刚听到。
12. 墨翰:书法用语,指书写的文字。
13. 已成章:已经写成篇章。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中秋之夜的景象。诗人首先通过“桂轮秋半出东方”描绘出中秋之夜的月亮,明亮而美丽。接着用“巢鹊惊飞夜未央”来形容夜空的美景,使得诗的氛围更加宁静祥和。
接下来的两句则将视野扩展至海洋,“海上风云摇皓影”勾勒出月光照耀下的海面波光粼粼的景象,展现了诗人宽阔的眼界和丰富的想象力。
最后两句,“庾亮恃才高更逸,方闻墨翰已成章”,则是赞美庾亮的才华横溢和高尚品质,同时也流露出诗人对自己的期许。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月》是唐代诗人方干的一首五言绝句。这首诗的创作时间约为公元829年前后,当时方干正处于科举不第的困顿时期。
在这个时期,唐朝社会已经出现了衰败的迹象,政治腐败、经济凋敝,许多有抱负的知识分子如方干,希望通过科举考试来实现自己的理想,但却常常遭遇挫折。方干一生多次参加科举考试,但始终未能及第,这使得他对现实产生了深刻的反思。
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方干通过观察月亮这一自然现象,表达了自己对人生命运的感慨。他笔下的月亮象征着人生的无常和无奈,反映了他在现实生活中所经历的失落与惆怅。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