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夜步月
明月入我户,清风吹我衣。
散步下瑶阶,仰看星斗辉。
万籁寂不闻,群动咸息机。
啸歌振林薮,鸟雀争分飞。
兴尽却归来,此意知者稀。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明亮的月亮照进了我的房间,清新的晚风吹拂着我的衣裳。我在阳台上漫步,抬头看到繁星闪烁的光辉。周围一片寂静,万物都进入了休息状态。我在树林里放声歌唱,鸟儿纷纷四散惊飞。玩够了就回家来,这种情怀了解的人并不多。

去完善
释义
1. 于谦:明朝大臣,文学家,擅长诗词。
2. 夏夜步月:描述夏季夜晚漫步赏月时所见所感的情景。
3. 瑶阶:指华丽的台阶或石阶。这里用来形容月下漫步的地面。
4. 万籁:所有的声音。籁,古人认为声音由空气振动产生,故称。
5. 咸息机:都停止了活动。咸,都;息机,停止活动的意思。
6. 林薮:茂密的树林和水泽,这里借指自然生态环境。
7. 啸歌:长啸高歌,表示喜悦的心情。
8. 兴尽:高兴得无法继续了,这里指兴致已尽。

去完善
赏析
《夏夜步月》这首诗描绘了夏夜月光下悠闲宁静的景象。诗中通过明月的照入户中、清风的轻拂衣衫、散步在台阶上仰望星空、聆听大自然的寂静与和谐等细节,表现出诗人闲适的心境和对自然的热爱。结尾两句则以“兴尽却归来”和“此意知者稀”为点睛之笔,既表达了诗人在这般美好时光中的陶醉之情,又道出了这种愉悦感受之难以被世人理解。整体来看,这首诗文字简练、意境优美,堪称古人咏月之佳作。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夏夜步月》是明朝诗人于谦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公元15世纪,具体时间约为明宣宗时期(1426-1435年)。这个时期的明朝正处于国泰民安的盛世,社会较为安定,人民生活相对富足。
在这个时间段里,于谦作为一名进士,被任命为御史,负责监察官员的行为。他的人生际遇可以说是春风得意,但他并没有忘记自己的使命和责任,时刻关心着国家的发展和人民的疾苦。因此,他在《夏夜步月》这首诗中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国家的热爱之情。
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明朝的文化繁荣,诗词歌赋成为文人墨客们的主要交流方式。于谦在这首诗中运用了许多精美的修辞手法,如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等,展现了他的才情和匠心独运。同时,这首诗也反映了他对人生哲理的独特见解,表现出他高尚的人格魅力。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