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李生论诗书
文之难而诗尢难,古今之喻多矣。愚以为辨味而后可以言诗也。江岭之南,凡足资于适口者,若酰非不酸也,止于酸而已。若鹾非不咸也,止于咸而已。中华之人所以充饥而遽辍者,知其咸酸之外,醇美者有所乏耳。彼江岭之人,习之而不辨也宜哉。诗贯六义,则讽谕抑扬,渟蓄渊雅,皆在其中矣。然直致所得,以格自奇。前辈诸集,亦不专工于此,矧其下者耶?王右丞、韦苏州,澄澹精致,格在其中,岂妨于道学哉?贾阆仙诚有警句,然视其全篇,意思殊馁。大抵附于蹇涩,方可致才。亦为体之不备也,矧其下者哉?噫!近而不浮,远而不尽,然后可以言韵外之致耳。愚窃尝自负,既久而愈觉缺然。然得于早春,则有“草嫩侵沙短,冰轻著雨销”。又“人家寒食月。花影午时天”。(上句云“隔谷见鸡犬,山苗接楚田”)又“雨微吟足思,花落梦无憀”。又“夜短猿悲减,风和鹊喜灵。”得于山中,则有“坡暖冬生笋,松凉夏健人。”又“川明虹照雨,树密乌冲人”。得于江南,则有“日带潮声晚,烟和楚色秋”。(一作“戌鼓和潮暗,船灯照岛幽”。本集同)又“曲塘春尽雨,方响夜深船”。得于塞上,则有”马色经寒惨,雕声带晚饥。”得于丧乱,则有“骅骝思故第,婴鹉失佳人”。又“鲸鲵人海涸,魑魅棘林幽”。得于道官,则有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暂无最新数据,快去完善吧~
去完善
释义
1. 江岭:地名,此处可指代南方地区。
2. 适口:适合口味的意思。
3. 酰:醋的古称。
4. 鹾:食盐。
5. 六义:诗经中的六种题材,包括风、赋、比、兴、雅、颂。
6. 讽谕:用诗歌的方式进行劝说或揭露社会现象。
7. 抑扬:通过诗歌表达情绪的起伏变化。
8. 渟蓄渊雅:诗歌语言含蓄深沉且有深度。
9. 直致所得:直接表达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10. 王右丞、韦苏州:唐代诗人王维和韦应物的尊称。
11. 澄澹精致:诗歌语言清澈而细致。
12. 蹇涩:艰涩难懂的意思。
13. 迩:近。
14. 遐:远。
15. 韵味:指诗词的意境、情趣和韵味。
16. 早春:春天的早期阶段。
17. 草嫩侵沙短,冰轻著雨销:描写春天草嫩且冰雪消融的景象。
18. 人家寒食月。花影午时天:描绘清明节时的景象。
19. 隔谷见鸡犬,山苗接楚田:描述山谷间的田园生活。
20. 雨微吟足思,花落梦无憀:描述春雨中的沉思和梦幻般的感受。
21. 夜短猿悲减,风和鹊喜灵:描述夜晚短暂、气候温和的景象。
22. 坡暖冬生笋,松凉夏健人:描写冬天暖阳下的竹笋生长和夏天松树下的清凉景象。
23. 川明虹照雨,树密乌冲人:描绘雨水滋润树林的景象。
24. 日带潮声晚,烟和楚色秋:描绘夕阳西下的江景以及秋天的烟雾。
25. 曲塘春尽雨,方响夜深船:描述春雨后的池塘景象和夜晚的寂静。
26. 马色经寒惨,雕声带晚饥:描绘寒冷天气中马匹的形象和夜间饥饿的鸟叫声。
27. 骅骝思故第,婴鹉失佳人:比喻思念故乡和失去知己的心情。
28. 鲸鲵人海涸,魑魅棘林幽:描述海洋生物和人世间的神秘景象。
29. 道官:指从事道教活动的人员。
30. 幡影石坛高:描述寺庙中石阶和高耸的经幡。
31. 地凉清鹤梦,林静肃僧仪:描绘僧人居住在凉爽的树林中修行的情况。
32. 松日明金像,苔龛响木鱼:描述阳光照耀下的佛像和在长满青苔的神龛旁敲击木鱼的声音。
33. 解吟僧亦俗,爱舞鹤终卑:描绘诗人对诗歌的理解和对跳舞的鹤的喜爱。
34. 暖景鸡声美,微风蝶影繁:描绘春季温暖景色中鸡鸣报晓和蝴蝶翩翩起舞的场景。
35. 远陂春草渗,犹有水禽飞:描述远处的田野间春天的草地和水禽飞翔的景象。
36. 晚妆留拜月,春睡更生香:描绘女子在晚上化妆祭拜月亮和在春天的睡眠中散发出的香气。
37. 孤萤出荒池,落叶穿破屋:描述荒凉环境中的孤萤和破败房屋周围的落叶景象。
38. 得剑乍如添健仆,亡书久似忆良朋:表达得到剑如同增加了忠实的仆人和失去书籍就像失去了好朋友的心情。
39. 孤屿池痕春涨满,小栏花韵午晴初:描绘春天岛屿上的水池和中午阳光下花朵的景象。
40. 五更惆怅回孤枕,犹自残灯照落花:描述五更天时独自惆怅地躺在床上的情景,同时还有灯光映照着落花的画面。
41. 甲子今重数,生涯只自怜:表明人生历程漫长而艰辛,只有自我同情和安慰。
42. 元旦:农历新年第一天。
43. 欹午又明年:表示新的一年即将开始。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关于诗歌创作的探讨和感悟的诗,诗人在此强调了诗歌创作的美感和深度,提倡在诗歌中追求一种超越言语的艺术表达,这种表达形式被称为“韵外之致”。诗人认为真正的诗歌应该是具有各种意境,既可描绘自然之美,也能表达人心之情,既有喜怒哀乐的情感,也有“道”的传承。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与李生论诗书》是晚唐著名诗人、诗论家司空图写给朋友李生的一封书信,用以探讨诗歌创作的奥秘。这首古诗创作于晚唐时期,具体时间未详。
当时正值社会动荡、政治腐败的晚唐时期,士人阶层对于国家前途命运深感忧虑,在这样背景下,司空图开始关注诗歌的创作和理论研究。他的“二十四诗品”具有广泛的影响力,提出的诗歌审美观念“韵味说”,认为诗歌应该追求含蓄蕴藉之美,对后世影响深远。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