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九月十五夜北楼望太湖

标题包含
九月十五夜北楼望太湖
云影消空阔,霜华拂杳冥。 秋光不隠雁,夜色欲迷萤。 爽气横苍卞,凉波接洞庭。 水仙当此夕,应化白龙形。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胡宿(995年-1067年),字武平,北宋时期著名文人、政治家。他出生于江苏苏州一个书香门第,自幼聪颖过人,勤奋好学。 胡宿在科举考试中表现出色,于宋仁宗天圣二年(1024年)中进士,历任地方官职。...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云朵的影子消散在广阔的天际,寒霜的光芒轻轻地拂过遥远的黑暗。秋天的阳光无法掩盖南飞的大雁,夜晚的月色却让人想要捕捉那翩翩起舞的萤火虫。爽朗的气息充盈着蓝色的天际,凉爽的水波与洞庭湖相接。在这美好的夜晚,水中的仙子或许正化作一条白色的神龙,在水面遨游。
去完善
释义
1. 空阔:指天空的广阔无垠。 2. 杳冥:形容天地相接的遥远景象。杳,深远。冥,昏暗。 3. 秋光:秋天的风光或景色。 4. 不隐:显露,显现。 5. 夜色:夜晚的景象。 6. 迷:使...迷失方向或辨认不清。 7. 爽气:清新凉爽的空气。 8. 苍卞:苍翠的山丘。苍,深绿色。卞,丘陵。 9. 凉波:凉爽的波浪。 10. 接:连接,挨近。 11. 洞庭:洞庭湖,位于湖南北部,是中国第三大淡水湖。 12. 水仙:这里指太湖神女,传说中在太湖中修炼成仙的女子。 13. 应化:应当化为,表示推测或期待。 14. 白龙形:白色蛟龙的形状。
去完善
赏析
胡宿的《九月十五夜北楼望太湖》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色和抒发内心感慨的诗篇。诗人以丰富的想象力和生动的笔触,为我们呈现了一幅九月十五日夜望太湖的美景。 诗的首联“云影消空阔,霜华拂杳冥”,描述了天空中的云朵渐渐消散,展现出广阔的天空;而秋天的霜华轻轻拂过,使夜晚显得更加幽深。这一联不仅点明了季节和时间,还展现了诗人的观察力和感受力。 颔联“秋光不隐雁,夜色欲迷萤”,描绘了秋天明亮的月光下,大雁飞翔的身影清晰可见;而在漆黑的夜色中,萤火虫闪烁着微弱的光芒,仿佛要迷失在这无边的黑暗中。这两句诗通过对大雁和萤火虫的描绘,展示了秋季夜色的美丽与神秘。 颈联“爽气横苍卞,凉波接洞庭”,进一步强调了秋天凉爽的气息弥漫在天地之间,湖泊的水波在月光的映照下,与远方的洞庭湖相接。这一联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敬畏之情,同时也为下文的水仙出现做了铺垫。 尾联“水仙当此夕,应化白龙形”,是诗的高潮部分。诗人想象在水仙花的盛开之夜,它们应该化作白龙的形象,飞舞在空中。这一句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使整首诗的意境更加优美动人。 总的来说,《九月十五夜北楼望太湖》这首诗通过对云影、霜华、雁行、夜色、爽气、凉波和水仙等景物的描绘,展现了秋天夜色的美丽与宁静,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敬畏之情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九月十五夜北楼望太湖》是北宋文学家胡宿于公元978年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在这一年里,胡宿受到宋朝皇帝的赏识,被任命为翰林院大学士。然而,他仍然对现实生活感到不满,渴望追求更高尚的精神境界。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他创作了这首描绘太湖美景的诗篇。 胡宿所处的时代,正是北宋初期。当时,社会相对稳定,经济和文化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与此同时,官场腐败、政治斗争等问题也十分严重。胡宿作为一名文人,对这些问题有着深刻的认识,这使得他的诗歌作品中充满了忧国忧民的情怀。 在这首诗中,胡宿通过对九月十五日夜太湖美景的描绘,表达了他的理想主义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他希望人们能够关注自然之美,从中获得心灵的慰藉和启迪。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