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津桥晚望

标题包含
津桥晚望
徙倚津桥上,苍凉树幄中。 江云数峰黑,山日半规红。 菖叶深依水,兰苕迥得风。 雩坛春服就,归思羡沂童。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胡宿(995年-1067年),字武平,北宋时期著名文人、政治家。他出生于江苏苏州一个书香门第,自幼聪颖过人,勤奋好学。 胡宿在科举考试中表现出色,于宋仁宗天圣二年(1024年)中进士,历任地方官职。...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徘徊在渡口的小桥上,笼罩在苍凉树木的阴影中。 江上的云朵使山峰显得灰暗,山间的太阳映出半边红色。 菖蒲的叶子深深依靠在水边,兰花的花蕾远远地迎着微风。 祈雨的祭坛已经准备好春季的衣服,心中期盼着像沂河边的孩子们一样能回到家乡。
去完善
释义
1. 津桥:渡水之桥。 2. 徙倚:在移动中随意站立。 3. 苍凉:形容景象萧瑟凄清。 4. 树幄:树木围绕形成的帷幕。 5. 江云数峰黑:江面上的云朵和远处的山峰相连显得暗黑。 6. 山日半规红:太阳从山中露出一半,颜色偏红。 7. 菖叶:菖蒲的叶子。 8. 兰苕:兰花的嫩芽。 9. 迥得风:远处得到微风。 10. 雩坛:古代求雨的祭坛。 11. 春服就:穿上了春天的衣服。 12. 沂童:指孔子门生曾点,他向往沂水春风的生活。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以“津桥”为场景,展现出一幅苍凉而美丽的自然画卷。诗人胡宿站在桥上,遥望远方,思绪飘渺。首联“徙倚津桥上,苍凉树幄中。”中的“苍凉”一词,不仅描绘出树叶的颜色,更传达出诗人的心境。诗人在这一联中,展示了他对生活、命运的感慨。 颔联和颈联则是描绘了江上风光与植物生息的景象。江面上云雾缭绕,山峰若隐若现;夕阳西下,染红了半边天,宛如一副水墨画。菖蒲在水中深深扎根,兰苕则在风中摇曳生姿。这些景象虽然看似宁静,却也在无声之中传达了生命的力量。 尾联诗人则表达了自己的内心向往。他希望自己能像曾点那样,在春天的雩坛上穿着轻便的春服,享受大自然的恩赐,回归纯真的自我。整首诗如同一幅山水画,既有山水美景,又展现了诗人深沉的内心世界,值得一读再读。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津桥晚望》是北宋著名诗人胡宿的一首五言律诗,创作于仁宗庆历三年(公元1043年)前后。此时正值北宋中叶,社会相对稳定,经济文化繁荣发展。 在诗人的这个时期,胡宿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等官职,积极参与政治事务,为国家出谋划策。他关注民生,关心国家大事,在诗歌中表达出对国家的忠诚和担当。然而,由于政治斗争的复杂,胡宿曾受到排挤和贬谪。在这样的背景下,他的内心充满了忧虑和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这一时期的历史背景是北宋中叶,此时正是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等名臣积极推行政治改革的时代。在这样的环境下,胡宿作为文人官员,同样关注国家政治的发展,希望通过自己的智慧和才能为社会作出贡献。然而,现实中的挫折和无奈,使得他在诗作中流露出深沉的情感。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